皖三省灵异事件:开封“城摞城”的奇观是怎么来的?

开封两大奇观皖三省灵异事件:地下城摞和地上悬河。

皖三省灵异事件:开封“城摞城”的奇观是怎么来的?

皖三省灵异事件:开封“城摞城”的奇观是怎么来的?

皖三省灵异事件:开封“城摞城”的奇观是怎么来的?

地上,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皖三省灵异事件。

地下城摞城如何形成的呢?也与黄河有莫大关系皖三省灵异事件。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皖三省灵异事件。龙亭宫,‘宫摞宫’,潘杨湖底几座宫……”这个在开封民间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开封地下惊天的秘密。

地下城池有几座?

今天的开封城下,应该有6座城皖三省灵异事件:清代开封城的地面在地下约3米处,明代开封城约在地下5米至6米处,金代汴京城约在地下6米处,北宋东京城距地面约8米深,唐代汴州城距地面约10米深,最下面的魏国大梁城在地下10余米处。

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最下面的则是唐代中原重镇汴州城,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

城摞城咋形成?

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势平坦,常遭水患。

北宋以前,黄河流经河南北部,从天津附近入海,虽然不断泛滥,但对开封威胁并不大。开封这座城市真正饱尝黄河泛滥之苦,是从金代对黄河向南大改道之后开始的。

此后的1000多年间,黄河决口300多次,7次大水进城。这其中,有天灾,还有人祸。公元1305年黄河决口,开封城淹没殆尽。

公元1642年,为退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明军掘开黄河大堤,“城内皆巨浸,所见者钟鼓两楼、群藩殿脊、相国寺顶、周邸子城而已”。高大的城墙几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大水过后,开封城37.6万人只剩下3万多人。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开封城北张湾(当时称祥符三十一堡)的黄河大堤决口,围城8个月之久,开封城几乎被淤为平地,城市元气大伤。

每次洪祸之后,水退泥淤,开封城总能留下3座高大的建筑物——铁塔、繁塔和延庆观。后人就是利用这3座建筑物作为坐标,确定原先的建筑位置,在原址上再次建起城市。

被淹没的城市为何没被遗弃?

历史上,大部分都城由于兵火战乱城毁国亡等原因,都采取了抛旧都、另选新址营建新都城的做法。

但开封虽历经战乱水患,但基本上都是在旧城址上屡建屡淹,又屡淹屡建,形成奇特的“城摞城”现象。为何呢?

因为开封河湖密布,交通便利,是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这是其他地方都难以匹及的。而且开封地处中原腹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北宋东京城又成为“富丽甲天下”的世界名都,于是开封被当做风水宝地。

觉得有用,点个赞呗~

不出现地名,用一个字证明是哪里的人,我这里用一个“沪”字,或者用一个“申”字吧。你知道是哪里的人么?

皖三省灵异事件:开封“城摞城”的奇观是怎么来的?

上海简称“沪”。沪,就是扈,是一种竹子变成的,用来捕鱼的器具。陆游诗句云:“潮生鱼沪短,风起鸭船斜”。

皖三省灵异事件:开封“城摞城”的奇观是怎么来的?

从苏州发源的吴淞江,古时江面宽阔,气势磅礴。诗云:“吴淞之水震泽来,波涛浩瀚走鸣雷”。入海处,人们惯于在此用沪捕鱼,久而久之,这里被称为沪渎。

后来沪渎从渔村发展成“上海镇”,再发展成“上海县”,进而发展成通商大邑,成直辖市,沪渎简称成“沪”,成为了中国经济中心、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的简称。

“沪”字,是中国渔猎文化的体现。

上海,又简称“申”。“申”,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与一个名叫黄歇的人相关。

黄歇生于河南信阳,河南信阳,是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的“申国”所在地,所以河南信阳也简称“申”。

战国时期黄歇生于申,为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楚王把以申地为中心的淮河以北十二个县,分封给黄歇,楚王寄希望于黄歇,期盼黄歇能使申地繁荣昌盛,所以,赐给他“春申”的称号,“春”就是“使繁荣”、“使兴旺”的意思。

春申君在河南“申”地大有作为,成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春申君从淮北的封地请求改封吴地,在江浙沪一带兴修水利,疏浚河流,开沟渠,大力发展生产,功劳卓著。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别名就叫“黄歇浦”。上海,于是简称“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