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大战超人》是我认为更贴近原著,更加的还原了蝙蝠侠该有的样子。其实也不是扮演者本人胖,你可以看到本阿弗莱克的身材是非常好的,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在战衣上做了还原。
之前的蝙蝠侠三部曲是为了迎合现在的审美口味,所以可以看到战衣很薄。而现在更加注重还原,蝙蝠侠这样的超级英雄因为没有超能力,所以更要向实战化方面发展,所以战衣需要做厚,不仅要能抗打,里面还有很多高科技武器。
反正不能理解为臃肿吧,就是显得更加的强壮一些。不用想的太多,纯粹就是为了还原而已。
本阿佛莱克演了8部《蝙蝠侠》。
补充资料:
本·阿弗莱克,1972年8月15日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
1992年,本·阿弗莱克进入了影视圈,参演的首部电影是《校园风云》。1998年,本与好友马特·达蒙凭借自编自演的电影《心灵捕手》联合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和金球奖最佳编剧奖。2001年他主演经典二战电影《珍珠港》,并于2002年被《人物》杂志评选为“最性感男士”。2006年,本凭借电影《好莱坞庄园》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13年,作为导演兼制片人的他凭借《逃离德黑兰》获得第70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和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小时候同住一个社区,很小就认识,可以称得上总角之交亲密无间。这种友谊,在社会上还是很普遍的,但在名利面前,能不能经得住考验,就另说了。
可是,马特和本都是好莱坞当红的巨星,好莱坞是金钱利益至上的名利场,他们在这里摸爬滚打30年了,竟然还保持着最初的友谊,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本为了自己的电影梦,在大学一年就辍学拍戏去了,当然捎带脚地,把上哈弗的马特,也给鼓动辍学,当时马特还是哈弗的小学霸,但是马特信任本,毫不犹豫的跟他“同流合污”了。
我个人觉得,奥斯卡应该给他们颁发“最佳友谊奖”。不管什么领域的演艺圈,都需要这种友谊精神。
托尼是美国中情局的一名特工,然而,妻子带着儿子和他分居,在工作中,他也充满了挫败和迷茫。家庭和事业,都让他陷入了困境。躁动不安的情绪,正如他插在托盘蛋糕上的那根烟蒂一样,愤怒又无力,带有毁灭和破坏的意味。
此时的他,却要承担起解救出逃六人组的责任,这是一场智慧、勇气和决心的较量。托尼提出拍假电影的方案,经过美方的重重关卡,当他的双脚,踏上伊朗的土地,才真正走进属于自己的战场。
托尼是一个聪明、谨慎、缜密、有担当、敢牺牲的特工,而他在这份工作中付出的,远比得到的多得多。
“内忧外患”可谓是托尼在解救六人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内忧”是六人组并不信任他,被惊慌、焦虑、恐惧支配的他们,不敢相信这个听起来很疯狂、很荒谬的故事,能够带他们回家,也不相信这个连真实身份都未据实以告的人,值得托付。“外患”则是,美方的上层领导,在托尼将六人暴露之后,叫停了他的计划。那一夜,他彻夜未眠。他可以选择一走了之,独自安全撤退;或者,孤军奋战,背负巨大风险,和六人一起出境。
沉默,不是退缩,而是坚定了心中的信念。
这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勇气。他的责任感,让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与出逃六人组捆绑到一起,共同面对未知的命运。
诚如一名前辈所言,没有伟大的人,只有伟大的选择。
这个故事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我们无法得知真相究竟如何曲折,但电影确实看得人心惊肉跳,情节环环相扣,意外层出不穷,节奏感非常强。影片中,多次运用交叉剪辑的手法,如,剧本诵读的时候,交叉播放六人组的状态、伊朗发言人的讲话、美方人员、以及被扣押人质的状况等,这些镜头的使用,增加了戏剧速度和张力,给人一种亟不可待的压迫感。
故事的最后,英雄完成任务,凯旋归来,但他只能永远躲在黑暗中,不见天日。这也正是影片开篇表达的托尼的困惑,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钢铁工人,却可以很自豪地指着大厦跟自己的儿子,说,“看那个,是你爸爸修的”,然而对托尼来说,无论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对自己的儿子说。但在这次解救事件中,他留下了一块故事板,这块不能对外人道的故事板,便是他无比荣耀的勋章,也是他送给儿子的礼物。
无论是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六人组回国,还是对妻子和儿子闭口不言,都是托尼的选择,世事就是如此艰难,但也正是这些坚持,托尼才成为了托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