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答题时,胡玫导演面向全球征集的新版电影《红楼梦》海选征集活动即将截止报名,也就是说距离又一位“林黛玉”的诞生又近了一步。不过纵观历史上,各个版本的影视版《红楼梦》,相信很多人提起林黛玉,第一个想起的还是陈晓旭。要知道,曾经演绎这一经典角色的不乏陶慧敏陈晓旭的孩子、张艾嘉等已经当时成名的女星,但“为林黛玉而生”的陈晓旭,仍旧是黛玉中的黛玉,不可超越的经典。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这位演员,一生中只演了这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其实不然,《红楼梦》之后,陈晓旭其实还演出过其它电视剧,但因为林黛玉的角色太深入人心,所以并没有多少人记得她的其他角色,而她在其他人物中也或多或少流露出了很多“林妹妹”的气质,可见这个角色已经融进了她的血液里。
神奇的86版《红楼梦》启用了一大批当时没有什么演出经验的青年演员,这个剧组更像是一座大学陈晓旭的孩子。在这个剧组里,他们不但学习演戏,更度过了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的一段青春时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现在还活跃在影视圈的一些当年的演员,还是已经离开这个行业的演员,身上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当年大观园里这个任务的影子,邓婕之后虽然也有《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等新的代表作,但如王熙凤一般风风火火的泼辣劲儿一直都在;当时接连出演几部电视剧的袁枚,戏路也沿着宽厚温婉的“袭人”走下去,似乎没有人愿意尝试“破坏”这个形象。很难说,到底是因为当年的那些孩子们气质像这个人物,才被确定演这个角色,还是在慢慢与这个角色贴近的过程中形成了与角色相同的性格。86版《红楼梦》的长时间集训,非常值得研究,这场训练,并又有给我们留下太多拥有强大演技的优秀“演员”,却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红楼人物。(W)
这个题目可以有两种理解陈晓旭的孩子,一种是人生中的成功,当数贾母,生于一门双候家族嫡女,嫁于贾代善英俊有为,为超品国公夫人,嫡出二子一女,老了享福,应该是在抄家前死亡,中国讲的五福都享尽。
而如果说作者描写的艺术形象最成功的当数王熙凤陈晓旭的孩子。
古今中外小说中有这么多面形象陈晓旭的孩子,且汇聚在一身,毫不违和的,我看到的只此一位。
她可以是喜笑颜开的贵夫人,可以是八面威风,令行禁止的管理者,可以是斑衣戏彩的孝顺孙媳妇,也可以是怜老惜贫的善人。但是她又是可以撒拨打滚的无赖,是往死里害人取乐的熊孩子,是借刀杀人的宅斗能手,是勾结官府,害人生命,从中渔利的刁妇讼棍。
哪一个是真正的王熙凤?你能想到这是同一个人嗎?而这全部结合起来就是王熙凤。
作者用了各种写作方法,如白揭叙述,各色人等眼中的风姐,矛盾冲突中的凤姐,凤姐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尤其是王熙凤的语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幽默风趣,一听就知道是她。"我们说是外人,他看着到是内人。"
骂平儿"别人养的猫都逮老鼠,我养的叼鸡",著名的聋子放炮仗等等。
作者自己也很喜欢这个艺术形象,给她的笔墨很多。
但是如果没有王熙凤,《红楼梦》就会减色很多。
问题:为什么陈晓旭在《红楼梦》之后再无出名的影视作品?
拍摄功夫不一样 红楼梦1983年开始筹拍,耗时5年,倾注了编导、导演、演员海量的时间,可谓呕心沥血、积年沉淀之巨作,陈晓旭也一直努力了5年,人物形从成型到丰满再到富有了神韵,这个短期内难以到达。
而《家春秋》、《黑葡萄》都制作简单、耗时短,前剧中还能处处看到林黛玉的影子,后者则早已被人遗忘。
前后心态差异大 1983年,18岁的陈晓旭偶然得知《红楼梦》剧组选拔演员,于是她毛遂自荐,并誓言非黛玉不演,终得出境。那时她踌躇满怀、壮志凌云,把自己当成了黛玉生活,5年如一日,耗光了她青春的心血。
演完后她功成名就,夙愿得了,失去了创业的动力。之后一直陷入到黛玉的阴影中不可自拔,终日郁郁,连自己都分不清是谁,哪还有心思去体会别人、去演好别人。
角色定位最相符,家庭艺术氛围浓厚。陈晓旭出生于书香家庭,父亲是京剧导演,母亲是舞蹈老师,她自小喜欢传统古典文学,熟读红楼,醉心芭蕾, 14岁时她便发表了个人第一首诗作《我是一朵柳絮》,是一位标准的多才多艺的才女。
长相古典柔弱 腹有书香气质。性格内向、敏感,外表柔弱,眉目传神, 香泪怜人,十分贴合原著中林黛玉的长相和神韵,是黛玉的天作之选。
梅表姐虽然也有相近的气质,但太大众俗气,细妹乃农村姑娘,与陈晓旭气质有天壤之别,所以二者都没能演活。
专为红楼梦而生 陈晓旭是专为红楼而生。她把黛玉当做自己的前世,从黛玉的感情出发,感同身受,做到了人戏合一,她所演的恰恰就是她自己,这种红楼梦的至高境界,历史上也只有陈晓旭一个人达到了。
陈晓旭是用生命在演黛玉,她一生能有这一部戏足以,无法攀比,不可超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