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四十年,是中国从高度计划的集体主义走向相对自由的世俗生活的大时代。果靖霖(果静林)编剧果静林老婆、周友朝导演的本剧,通过一母同胞的四个亲兄弟的人生际遇来复刻过去的时光。姜武、张嘉译、果靖霖和曲哲明分别出演青年错杀的长子、任性发展的次子、潇洒不羁的三子和深情款款的幼子,其中老大在刑满释放后选择了佛系生活,老小暖男则因为身患哮喘只是普遍人生,他们两个人是中间两位人生记忆的重要参与者,但却不是大时代的主流角色,老二和老三的折腾,才是灿烂日子的野蛮生长。

从《情满珠江》《北京人在纽约》到《奋斗》《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再到《生逢灿烂的日子》,中国人在中国和世界四处奔波,从1970年代以来几乎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与诸多名剧的根本不同,在于郭家(看这姓取的)兄弟都是普通人,胡同子弟(或者说是胡同串子)出身,不是特别的精英(老三还可以,但也不是天才),他们个人的奋斗,更多是与时代相结合的轨迹果静林老婆。1980年代的出租车(当年其实是很赚钱的工作,消息面灵通加特约行业),1990年代的股市和2000年代的房地产,便是本剧最为浓墨重彩的段落,来自港台的姜大卫和徐洁儿分别出演了老二老三人生路上的“人生导师”,而车晓和啜妮、种丹妮等出演的不同性格类型的女性角色,也有着深刻的时代特色,无论是曾经南下的歌手还是医生、职员,都是积极进取的“半边天”,她们是对自《渴望》以来的北京女性形象的不断深化和校正。老二遇到的是两个都有风险精神的女性,同龄的二小姐裴小云有崎岖的过去和奋发的现实,但是不愿意给老二造成负累,而小薇则在老二经历乌龙指事件时依然不离不弃是事业和情感上的双重同路人,他们在一起彼此都能够共同进步。《生逢灿烂的日子》有一定程度的大男子主义,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经历过足够多坎坷的老二、老三都有了成长,最终在新时代做到了有生活的不油腻的中年人。

与《中国式关系》和《情满四合院》一样果静林老婆,《生逢灿烂的日子》到剧终关注的都是一老一小的社会抚养问题,可以说是回到了孟子说言的“老吾老、幼吾幼”的基本社会处境,经济伦理到一定高度之后,回馈社会是一种天道。最终除了在非典时去世的老四,老大在内蒙古大草原上释放了心结,老二和裴小云完成了小薇的心愿,老三作为主叙事者继续追赶自己意念的影子,而黄老板和他的继子则被不义之举所反噬,北京人在北京说到底是自己的主场,连续三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会辜负主动参与者,也奖励了不折腾的被动守护者,美好生活自然与每个人有关,审视自我的内心,选择自己的路。

说起国产青春片,我们往往总会想起三角恋果静林老婆、打群架、堕胎流产、陷害自杀等等,中老年人看到直摇头,年轻人看到大喊“这不是我们的青春”,然而我们并不是没有优秀的国产青春片,比如这部被禁了好几年的好片子——《狗十三》。《狗十三》是由曹保平执导,张雪迎、果静林、智一桐等人主演的关于青少年成长题材的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的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说起曹保平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果静林老婆,但谈起《李米的猜想》和《烈日灼心》我想很多人都很熟悉,曹保平早在2013年就完成了这部片子,并且在2014年凭借这部片子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审团特别提及奖。 曹保平始终关注现实生活,一直坚持拍现实批判主义电影,并且对电影深入人心的要求很高,这样也就不难理解《狗十三》这样一部片子为什么被禁,直到今年我们才能在电影院看到。

《狗十三》这部片子的剧情简单又真实,真实到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甚至能在主人公李玩(张雪迎饰)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疼痛的成长过程或许你我都曾经历过。而导演通过养狗这个主线,串联起不同年代的几个关键人物,向观众十分准确的传达了一步步走向残酷成人世界的阵痛,让人实在控制不住地落泪。

电影有着很真实的生活节奏,略带灰暗的画面,经常伴随的白噪音似的背景音传达出无形的压抑,用无声的哭泣,沉默的挣扎,哑然的呐喊表达情绪宣泄更能让人感同身受。虽然也能够理解像李玩爸爸这样的大人也有着自己的辛苦、无奈和心酸,他们有很多不得已,不得已离婚,不得已陪笑,不得已失约,不得已撒谎,不得已亏欠,甚至这种不得已最后成了习惯,成了成熟的标志。

李玩挣扎之后还是在这种“要听话懂事”的中国式教育中完成了成人礼,她听话了懂事了,学习成绩好了,能在饭桌上陪笑了,和父亲和解了,看见爱因斯坦也不强要了,但她真正失去了些什么只有她自己知道。也许每个人都是被逼着长大,甚至可能无人幸免,李玩是,她弟弟也是,哪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学滑冰逼着逼着就能站了,逼着逼着就能滑了,逼着逼着就习惯了,生活也是这样。

也许成长就注定着会失去,这种被逼迫的感觉就如同被强灌你难以下咽的牛奶,被强行塞下你不忍直视的狗肉,被强迫着低下头去认错道歉,被强逼着去适应和接受,然后成长为一个独立成熟的大人。希望中国式教育不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用“懂事”和“听话”去压他们,他们能任性的时间其实很短,因为“明事理”和“懂事听话”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