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历史上,这个朱瞻基的老婆孝恭孙皇后、朱祁镇的老妈,的的确确没有干过啥为国操劳的事情;她倒是为了她那个混账儿子朱祁镇,把心都操碎啦!

孝恭孙皇后: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都干了哪些为国操劳的事情?

孝恭孙皇后: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都干了哪些为国操劳的事情?

公元1449年孝恭孙皇后,瓦剌骑兵侵犯明朝边境,消息传到北京,年少轻狂的明英宗朱祁镇在狗太监王振的撺掇之下,不顾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御驾亲征,意欲建树明成祖朱棣那样的不世功业。

孝恭孙皇后: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都干了哪些为国操劳的事情?

事实很打眼孝恭孙皇后!

在朱祁镇和王振的几番神操作之下,几十万明军精锐被五万瓦剌骑兵包了饺子,几乎全军覆没;而刚刚还神气活现孝恭孙皇后、不可一世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巨变之前呆若木鸡,老老实实地作了瓦剌骑兵的俘虏,成为瓦剌人敲诈勒索明朝的宝贝。

这着实打了明粉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脸孝恭孙皇后!

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对明朝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由于明军精锐都被朱祁镇和王振折腾完了,北京城的防卫力量严重不足,人心惶惶,朝廷大臣中有很多人都主张南迁,以避开瓦剌骑兵那锐利的攻击。

更为严重的是:作为一国之君的朱祁镇,竟然被敌军俘虏了;一时间,国家无主,太子朱见深乳臭未干,根本担当不起朝廷重任。这也使得朝野上下更为恐慌。

在这危急时刻,以于谦为首的一部分朝廷大臣,挺身而出,推举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扫除了王振奸党的势力,驳斥了南迁的错误主张,积极整军备战,最终打败了瓦剌骑兵的进攻,挽救了明朝的命运。

在这中间,孙太后是不愿意让朱祁钰继承帝位的,因为朱祁钰并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但是,危急的形势迫使她不得不妥协,她在无奈之下同意了大臣们的建议。但是她耍了一个心眼,附带了一个条件:让她的孙子朱见深继续当太子。

在北京保卫战期间,这位自私自利的孙太后,不仅没有像影视剧导演编剧所意淫的那样,披盔戴甲,率军出征,与敌军英勇搏杀;而且她还答应瓦剌人的狮子大开口,把皇宫内的金银财宝全都打包装车,送到了瓦剌人的军营里,极大程度上鼓励了瓦剌人攻打北京的热情。

这就是孙太后在北京保卫战中为国操劳的具体表演!

北京保卫战胜利以后,朱祁钰赢得了极大的声誉,皇位坐得稳稳的。即使后来朱祁镇“北狩”归来,也暂时无可奈何了。

可是,朱祁镇在朝廷中的残余势力仍在,皇宫之内的孙太后也蛰伏待机,时刻准备着把明朝的最高权力夺回来。

孙太后和朱祁镇这一对奇葩母子,虽然在治理国家、抵御外敌入侵方面毫无能力,但是她们在宫廷权力斗争中确实地地道道的阴谋高手。于是,在孙太后的幕后主使下,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杀死了对明朝有再造之功的重臣于谦,废掉了重病的朱祁钰,把多次引领敌军叩关的叛徒朱祁镇重新扶上了皇帝宝座。

这,就是孙太后为国操劳的第二件大事!

结语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的的确确没有干过什么为国操劳的事儿;她只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不论在何种境况下,她心中所思所想的,都是如何保住自己、儿子、孙子的权力和地位;至于为国操劳之类的,那是朱祁钰和于谦们所需要劳神费心的!

明朝的孙太后,即孝恭章皇后孙氏(1399年-1462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

孝恭孙皇后: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都干了哪些为国操劳的事情?

孙太后是一位贤明而很有政治见识的女政治家,在明王朝英宗和代宗时期发挥了表现出她杰出的政治才能。这一时期也是明王朝十分艰难而复杂的时期,在外敌入侵,朝局动荡,朝廷处于巨大的危机和困境中时,孙太后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她积极应对“土木堡之变”,立新皇帝,重用于谦等有大才的忠良大臣,坐镇指挥北京保卫战,后来又冷静地应对“多门之变”,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境,挽救了明王朝的危机,使明王朝得以延续下来。

孝恭孙皇后: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都干了哪些为国操劳的事情?

孙太后少年时便颇有美色。她父亲孙忠是永城县的主簿,经同乡、明仁宗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的介绍,十多岁的孙氏得以入宫。

孝恭孙皇后: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都干了哪些为国操劳的事情?

后来,明成祖朱棣为皇长孙朱瞻基选妃,之后,册封济宁胡氏为正妃,孙氏也被册立为嫔。

孝恭孙皇后: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都干了哪些为国操劳的事情?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初九日,朱瞻基即位,孙氏被封为贵妃。依宫廷礼制,皇后被册立后赐金册金宝(印),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但因孙氏与朱瞻基长期相处,感情很深,朱瞻基特请为孙氏破格赐金宝赐。足见朱瞻基对孙氏是特别重视的。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废了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皇后。明宣宗废后的理由是胡氏无子嗣,而孙氏有子。胡氏被废之后,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

孝恭孙皇后: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都干了哪些为国操劳的事情?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张太后立皇太子朱祁镇为皇帝,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孙太后(剧照)

本来,孙皇太后可以在后宫享受太后的安逸生活了,亲生儿子当了皇帝,她地位尊贵,生活奢华,可以无忧无虑了,但是,“土木堡之变”却把她从后宫推到了当时政治舞台的前台关键位置上。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一直想展示他的军事才能,在亲信太监王振的鼓动下,他决定御驾亲征,于是,他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按原计划,明军从大同北上后,将去边境与瓦剌军决战。可是,明军的军务大事皆由监军太监王振决定,将领处处受节制,无法按自己的意图指挥作战,而王振不懂军事,指挥接连失误,致使明军屡次战败。

明军士气低落,加之风雨交加,将士们无心征战,军纪松懈,此时,随军大臣多次劝谏英宗撤军,但王振大怒,上奏英宗令群臣到阵前助战,可是,明军还未达大同,明军已经开始缺粮,士兵饥疲交加。后来,瓦剌军尾随明军而来,明英宗分别派出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领四万余骑兵前去阻击瓦剌,但却中了瓦剌军事先设下的埋伏,遭瓦剌伏击,亦全军覆没。随后,英宗率剩余部队抵达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王振以自己的千余辆辎重车还未到达,下令就地宿营。土木堡旁无水泉,而各处要道皆被瓦剌军队占据,明军的归路很快被瓦剌军切断。八月十五日,也先遣使诈和,以麻痹明军,王振紧急下令移营,军队行军秩序列大乱。瓦剌军乘乱攻击,混乱中,对王振十分气愤的护卫将军樊忠,用棰将王振捶死,免受节制,以方便指挥。英宗身边的将领护卫明英宗突围,但根本无法冲出去,明英宗见突围不成,索性下马静坐,等待就缚。瓦剌士兵将英宗抓去见也先,也先知是英宗,便向他行君臣之礼,并献上各种美食。英宗成了俘虏。

土木堡之变示意图

“土木堡之变”使明军二十几万主力全被毁了,王振被打死,英宗当了俘虏,明王朝失去了护卫北京的军事力量。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被俘的明英宗,经由大同出塞修整,随后,也先听从被俘的太监喜宁的唆使,以送还明英宗为名,率军直取北京,想乘机攻下明朝都城。

在“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师后,举朝震动,二十万大军全被歼,连皇帝也成了俘虏,此时,皇城中没有皇帝,城中人心惶惶,满朝大臣不知如何是好,他们都依仗孙太后能出来主政。

在明王朝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孙太后站出来了,她以非凡的政治才识,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力挽狂澜,拯救明王朝。

首先,孙太后先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并力排众议,下令坚守北京城。

就在明英宗被瓦剌抓去的两天后,孙太后站出来处理政事,他果断地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其母为吴贤妃。有朱祁钰监国,朝廷才不会乱,至少有了一个处理日常事务的监国。

紧接着,孙太后召集朝臣商议如何应对瓦剌军即将兵临北京城的大计。此时,战守大计。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极力主张迁都南京,以避开瓦剌军的进攻,这才能保明王朝平安。其他自私怕死、只图私利的大臣也赶紧附和,赞同徐有贞的意见。

而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主抵派却坚决主张坚守北京,拼死抗击瓦剌大军。于谦以宋朝南迁的故事为例,极力反对迁都南京,认为一旦迁都,必将失去国土。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都赞同于谦的主张。

孙太后仔细听了于谦的分析和建议,他作了最后决策,决定固守北京,合力抗敌。她下令朝中官员分工备战。

其次,孙太后与朝臣们拥立朱祁钰即位,使瓦剌太师也先利用明英宗威胁明廷的阴谋不能得逞。

英宗被瓦剌抓走了,朝中没有皇帝,朝中大臣十分着急,幸而孙太后让朱祁钰监国,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瓦剌太师也先还将会用英宗来威胁明廷。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左都御史王文上书朱祁钰,奏请其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当时,英宗的儿子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朝臣担心主少国疑,大臣们也都赞成王文上奏的建议。于谦、王直等大臣随即联名上奏皇太后。孙太后立即批准了于谦等的建议,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拥立朱祁钰为帝,是为代宗皇帝,改元景泰;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孙太后此举可不容易,代宗朱祁钰她的亲生儿子,而被代宗取代而成为太上皇的朱祁镇才是她的亲生儿子。孙太后以大局为重,拥立朱祁钰为新皇帝,表明她有宽广的胸怀,有政治远见,能以国事为重。 [10] 同时大规模的清算行动展开,诸多的王振党羽纷纷落马。 [17]

朱祁钰登基之后,便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现今代宗已即位,这使瓦剌意图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的计策无法施行。

朱祁镇与朱祁钰(剧照)

再次,支持朱祁钰、于谦等清除王振余党,表示抗击瓦剌的决心。

在郕王摄政时,右都御史陈镒上奏请求诛杀王振全族,廷臣纷纷响应。朱祁钰不敢作出决策,表示择时再议,廷臣则抗议,此时,王振党羽、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站出叱斥百官,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带头攻击马顺,众臣纷纷围攻,当场打死了马顺,血溅朝堂。郕王朱祁钰害怕想离开,于谦急忙靠近郕王,扶其臂劝说其接纳朝臣的建议,认为马顺罪该诛死,打死勿论。吏部尚书王紧握于谦的手表示,朝廷正需要你这样的大臣,今日之事,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郕王自此对于谦也开始器重。孙太后对郕王、于谦清除王振党羽也是支持的。

此外,孙太后下令任于谦为兵部尚书,并授予其“提督各营军马”大权。

“土木堡之变”后,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等都被英宗带出去损失殆尽了,京城只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朝中人心惶惶,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奏请监国的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以及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等,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画部署,使人心遂安定下来。看于谦调度有方,胸有兵略,孙太后立即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战。

但是,依照明朝的体制,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为了让于谦能全面指挥军队抗击瓦剌,明代宗即位后,在孙太后的支持下,特意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大权,命令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于谦节制,让于谦有生杀权力,军中凡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权先斩后奏。

于谦(剧照)

孙太后和代宗给予于谦的这一授权十分重要,使于谦有了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权力,同时也承担着成败的主要责任。在这一激战将临的关键时期,于谦的军事权力仅次于皇帝。于谦在孙太后的支持下,与代宗开始部署北京保卫战的各项准备,于谦提拔了一批有时间指挥才能的将领,并从各地调来兵力。同时,于谦还下令驻京部队,日夜赶造武器,尽快装备军队。此外,于谦在京城四周,皆布置了防守兵力,严谨把守九门。不久,两京、河南、山东等地的勤王部队也陆续赶到,于谦严整军纪,选拨新锐将领重整军队,令其分守九城,并严令边防部队加紧修各处关隘。

北京保卫战兵力示意图

孙太后对于谦的信任和重用是北京保卫战得以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关键,只有胸有大略,忠诚无私的于谦才有可能指挥防御战役获得全胜。

可是,在景泰八年(1457年),被于谦重用的石亨将领,连他受于谦保护过的徐有贞等,趁明代宗病重,发动“夺门之变”,将废代宗为郕王,并残酷无情地将兵部尚书于谦、礼部尚书王直等极力迎英宗回朝的栋梁之臣逮捕下狱,并将他们杀害,酿成“天下奇冤”。朱祁镇重登皇帝宝座之后,独揽皇权,重用石亨、徐有贞等,打击异己,陷害忠臣,而孙太后无力阻止,以至于于谦被害,这是孙太后的遗憾。也有评论认为,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儿子,“夺门之变”是获得孙太后的默许的,有这种可能性,而若是说孙太后支持英宗杀害于谦、王直等,是缺乏根据的,孙太后不会像她儿子朱祁镇那样,格局那么狭窄,手段那么狠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