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央电视台哪些主持人是兰州的?朱军李修平简历,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节目主持人。

李修平简历:中央电视台为何那么多著名主持人都是兰州人?

李修平李修平简历,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

李修平简历:中央电视台为何那么多著名主持人都是兰州人?

水均益,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李修平简历、主持人。

李修平简历:中央电视台为何那么多著名主持人都是兰州人?

张莉,甘肃兰州人,央视《军事天地》主持人李修平简历。

孟盛楠李修平简历,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张腾岳,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主持人。

再看看非兰州籍的甘肃主持人:

裴新华,甘肃天水人, 中央电视台CCTV-1 《天气预报》主持人 。

和佳,甘肃天水人,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法治在线》《午夜新闻》 等栏目主持人。

马斌,甘肃武威人,中央电视台《前沿》《第一时间》栏目主持人。

马光远,甘肃静宁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

郭霁红,甘肃天水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副导演、《中国旅游》栏目主持人。

耿萨,甘肃陇南文县人,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 《新闻30分》主持人。

这些就是被大家誉为中央电视台“甘肃兵团”的节目主持人阵容,可谓个个令人耳熟能详,都是万众瞩目的公众人物,不能不说甘肃是一个出“口才”的好地方。

为什么兰州能出这么多的著名主持人?这与兰州的外来移民有很大关系。自古以来,兰州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发出了“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来自东北、上海、天津等地的大批建设者奔赴兰州,这也是兰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而且是水准最高的移民,建设者大都是有知识的城市青年,从此奠定了兰州城市的文化水准。

当时兰州城市人口有40万人,仅仅一年多时间,就有超过10万人进入了兰州,而且,国家还从上海搬迁了许多工商企业入驻兰州,兰州从此进入了速度发展最快的阶段。这些支边人员不仅为兰州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改变了兰州的“交流语言”。

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流,为了彼此都能听懂,最好的就是说普通话,包括兰州本地人也不得不放弃方言,改说普通话,慢慢的普通话就成了兰州的“官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兰州成了一个不说本地方言的城市,大家都在用普通话交流。

正因为兰州有良好的普通话基础,这里的人不会从小受到一些地方方言的干扰,说普通话相对标准,也为以后成为主持人提供了良好的语音条件。所以,兰州乃至兰州以外的甘肃其它地区,会产生这么多著名主持人也不奇怪。

当然,能成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肯定与他们自己的努力分不开,但也不能忽视了他们从小成长的语言环境。

一方组织献爱心,一方接受爱心,我们民族向来有济贫扶弱的美好传统。

李修平简历:中央电视台为何那么多著名主持人都是兰州人?

只要人人献出点爱心,世界将变得很美好。

可惜了,好心办了坏事,还伤了彼此的感情,世界看着又没那么美好了。

我以为你很穷,家里住着破房子,吃不好穿不暖,我把我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玩具送给你们。

其实我们没你想象的那么穷,我家有楼房,有肉吃,经常吃大龙虾,还天天穿新衣服,玩具爸爸妈妈买!

还用二十多年前的标准看现在的贫穷。现在的社会,只要勤快点,孩子的吃饱穿暖毫无压力,玩具也有,文具也有,这些都用不了多少钱!

穷是相对的,无非就是钱多和钱少的区别。

只有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者得了大病时,真正的穷才会提现出来,要是得不到帮助,有可能渡不过难关。

一切的错,都在成人,毕竟孩子们还小,穷是什么样子,心里没有标准,老师或者家长把他们脑海里的穷灌输给单纯的孩子,让孩子们献爱心,小朋友们把自己的东西献出去,孩子的爱心是真的,也很纯洁,以为自己帮到了贫穷的小朋友。

而榆中的孩子们,也是单纯的,我们不穷啊,我们不需要这些呀,虽然说的是实话,但是,实话也伤人心,老师和家长没有及时引导,没有教育孩子正确认识事情的本质,爱心是真的,只是方式错了,对爱心要懂得感恩。

孩子们写反讽感谢信,本来就错了,成年人还拿来放到网上,吸引眼球,把错误继续放大,这就是成年人的复杂!

这件事提醒我们,献爱心是好事,但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别搞填鸭式的扶贫,我以为你需要我穿过的衣服鞋子和文具盒……,这样的扶贫献爱心,最终也是不得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