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弑母案:北大吴谢宇弑母真相动机到底为何?看到好几个报道一脸懵逼?

北大弑母案:北大吴谢宇弑母真相动机到底为何?看到好几个报道一脸懵逼?

北大弑母案:北大吴谢宇弑母真相动机到底为何?看到好几个报道一脸懵逼?

三年前名噪一时的北大学生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近日在重庆江北机场被“天眼”系统发现落网北大弑母案。

吴谢宇案因其令人咋舌的离奇情节北大弑母案,令人发指的犯罪手段,令人懵逼的作案动机,三年前就引起了舆论的极大关注和热议。不过,迄今没有足够线索按照常理来分析清楚嫌疑人为何弑母,特别是为何要以那样的方式弑母。或许随着嫌疑人的落网,嫌疑人会交待他何以会做出那些匪夷所思令人懵逼的残忍弑母情节。

不过,从他离奇的弑母情节,以及此前此后的种种异常,吴谢宇应该是明显的精神心理变态北大弑母案。综合业已披露的相关资讯,大致可以拼出吴谢宇的犯罪人格端倪。

首先北大弑母案,吴谢宇父亲家族有精神病家族史,她父亲有三个姐妹,其中他的三个姑姑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只有父亲显得正常。目前尚不清楚他姑姑是怎样的精神异常,更不知道他父亲是否也有隐匿的精神异常倾向。从生物学因素来看,吴谢宇极端的精神心理变态行为可能遗传自父亲的家族基因,可能从一出生就有着迥异于常人的某些特质,例如严重缺乏同理心源自镜像神经系统的缺陷。换言之,嫌疑人可能是极小概率的“天生的变态”。

这可以从他弑母后不厌其烦花费大量时间冷静地裹尸并布置摄像头等一系列变态行为中分析,要知道常人根本不可能如此冷静地处理尸体并布置现场北大弑母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吴谢宇可能在享受处理母亲尸体的繁琐过程,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随时通过网络摄像头查看现场,这应该会使他兴奋。

其次是吴谢宇的成长史滋长和激发了他特异性的心理变态倾向。在父亲亡故后,他随母亲生活,他母亲生活方式显得清高,有道德洁癖。有报道披露吴谢宇曾撞见父亲出轨,也目睹事情败露后母亲对父亲的态度。这或能解释他的个人性史,作为人设近乎完美的北大高材生,他追女孩并不难,却迷恋性工作者,甚至一度计划与性工作者结婚。

他的性史与父亲曾经的出轨行为应该有关,他模仿和偏爱父亲的性史,但道德洁癖的母亲对出轨败露后父亲的态度细节可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可能把父亲亡故前受到母亲的鄙夷和冷漠对待归咎母亲,并因此滋长为郁结的病态情结。

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性、死亡、控制。作为高智商的儿子,他对父母关系中涉及这几个关键词的细节高度敏感。死者已矣,吴谢宇自己也未必会袒露心迹,可能其中促使吴谢宇蹈向弑母的成长史细节就此湮灭,没有人能搞清楚其间原委,只能根据有限资料推测分析。

1、他对父亲的出轨刺激印象深刻,并影响了他成年后的性偏好。

2、他对母亲对父亲出轨败露后反映出的态度细节印象深刻,这可能构成他弑母的最初心理动机原型。

3、弑母令他兴奋,其中可能交织了对母亲的病态性幻想。父亲病故后,他有道德洁癖的母亲全部心血和情感都倾注在吴谢宇身上,这其中可能就包含母亲对他的非理性依恋。没错,弑母、处理尸体、布置摄像头随时窥视母亲尸体可能令他性兴奋。

4、半年多的窥视使他厌倦了弑母带给他的兴奋和刺激,在愧疚的矛盾冲突中他主动暴露弑母裹尸的现场。这个心路历程类似厌恶手淫后将飞机杯仪式化地丢弃。

5、案发后他近乎完美地隐匿,网购30多张身份证,三年多在国内隐匿,已经算是殊为不易。他最终的落网完全是因为严密的社会控制奏效,他无法离境所以隐匿国内;重庆江北机场升级的人脸识别系统捕捉到了他的镜头。

6、他应该做好了落网的准备,不知道他是否会配合审讯交待犯罪动机,或者以他的高智商编一个故事。

7、这是一起极为罕见的极端精神心理变态导致的弑亲案,嫌疑人吴谢宇有严重暴力倾向的性欲倒错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成长史因素促成。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其实没有太多意义,不是教育不当所致,再不靠谱的教育也不可能教育出这样的变态。

帮助孩子摆脱自恋!

北大弑母案:北大吴谢宇弑母真相动机到底为何?看到好几个报道一脸懵逼?

无一例外,我们都是从寻求快乐、 逃避痛苦、自恋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尊重现实、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年人的。

自恋,有其产生的根源,而我们本身的自恋又会在对自己孩子的教养过程中,不自觉地映射在孩子身上。

作为家长,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对童年期某种需求的过度满足会导致个体停滞在某一特定的发展阶段上,而对某种需求的剥夺则会使人退行到一个更舒适的发展 阶段。例如,当一个3岁的儿童发现父母的注意 力转移到新生儿身上去的时候,他就会退行到如 厕训练的阶段,以此来博取父母的关注。儿童在 某一发展阶段上过多的挫败也会导致其停留在那个发展阶段上。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在6岁时就已经确立了。每个阶段对需求的满足都非常重要,个体的任何发展阶段只要出现固着,就都会在成年期出现退行和固着。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达到力比多(性冲动)快乐的主要模式,而且每一个阶段的快乐寻求原则都与特定的任务相联系。每个阶段的适应程度如何,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处理好当前阶段的性心理冲突后,就会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成功应对的关键,在于父母能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适应这一阶段,并成功过渡到下一个阶段上。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包括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成年期五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自身的性感区获得快感,因此,又称为自恋期。到了成年期,注意力会转移到发展真诚的人际关系上。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弗洛伊德更关注内部心理冲突,埃里克森则更强调社会和外部因素。

埃里克森强调,我们一生中每个阶段都存在一个心理危机,在达到一个新的社会互动水平之前都需要成功地解决一个心理危机。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就会阻碍进一步发展,而且还会有很多消极作用。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中的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包括信任对怀疑、自主对羞怯和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五个阶段。

总之,在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而为人父母者,总是会走在过度满足和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之间的钢丝上。那么,在孩子的需求达到下一个阶段时,我们提供的帮助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培养孩子形成价值感、自信心和信任感的过程之中。

敬请关注!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