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中卢马的主人:“荆州豪杰归先生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世语》:“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马”一踊三丈,遂得过。在一次战役中,刘备缴获一匹叫“的卢”的千里马。荆州刺史刘表看后禁不住连声称赞。刘备见刘表如此喜欢,将此马送给了刘表。刘表手下有一人颇懂相马术,言此马有妨主之相,劝刘表将马还给刘备。刘表的夫人蔡氏和其兄蔡瑁早有杀害刘备之心。一次,刘表请刘备代替他到襄阳去会见百官,蔡氏兄弟觉得这是杀害刘备的好机会。该城西门外有一条檀溪河,河宽水急,不易通过。蔡氏兄妹在东、南、北门重兵把守,只留西门,等待下手。席间,一个叫伊籍的人来到刘备面前暗示,刘备假借更衣来到了后花园,伊籍附耳告诉刘备:“蔡瑁设计害你,己在东、南、北三个门派人把守,你只能赶快从西门逃走。刘备大惊,策马跑出西门,行至数十里处被檀溪河阻止去路,这时追兵赶来,刘备急拍打马过溪,没走几步,马失前蹄。刘备大呼:“的卢”,的卢”,今日果然害我!”话音刚落,只见“的卢”马从水中一跃数丈,飞身上了西岸,就此摆脱了后面的追兵。我们在看《三国演义》时,对于“的卢马”是否真有其存在,不必当真去讨论,我们只能从研究历史的规律,从中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去理性的看待。
三国演义里面第一名马是赤兔卢马的主人,第二名马是的卢。
一、刘表手下一个大将叫张武卢马的主人,骑着的卢马造反。这时候,穷途末路的刘备刚刚逃到刘表这里,攀了亲戚,算是有个暂时落脚的地方。听说张武反了,就赶紧表现,主动提出来去打张武,好立一功,让刘表高兴。
两军对阵,刘备望见张武骑的大白马“极其雄骏”,他打了多年仗,还是比较懂马的。顺口说了句卢马的主人:“此必千里马也”,赵云在他旁边呀,赵云一听,立即领会了主公喜欢这匹马的意思,挺枪冲出去,"不三合",杀张武夺了马。
等到凯旋班师,刘表见了这匹马,也禁不住赞不绝口卢马的主人。刘备正愁没啥礼物送给刘表,打了一个胜仗,再送份礼物不就是锦上添花吗?以后在人家这里才踏实,就打算把的卢马送给刘表。
不料,刘表谋士蒯越认为这匹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还说“这不是张武骑着这匹马刚刚死了吗”就是证明呀,吓得刘表赶紧找借口还给了刘备,这匹战马就又跟随了刘备。刘表的幕宾伊籍将此马“妨主”的消息透露给了刘备,刘备倒是没当回事儿,认为人各有命,马是妨不到的。
二、过了段时间,刘表的小舅子蔡瑁怕刘备影响自己亲外甥接班,就找了个一块儿喝酒的机会打算杀害刘备。伊籍又向刘备报信,刘备慌忙从酒席中逃走,骑上的卢马一路狂奔,却着急忙慌走错了路,来到了檀溪。前面是好几丈宽的檀溪,后头是追兵,眼看要完蛋。刘备在这个时候才想起伊籍"的卢妨主"的劝告,一边疯狂地抽打着的卢一边大叫:“的卢,的卢!今日妨吾!”那马忽然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对岸,这是的卢马最富传奇意义的演出。
绝处逢生了,刘备更不相信“的卢妨主”的预言了,对这匹救命的宝马无限珍爱。
三、后来刘备出兵入蜀,有一回需要分两路进兵。他带一路,军师庞统带一路。刘备要走难走的小道,庞统不同意。刘备知道庞统也想建功立业,不好再争论,他看庞统骑的马老弱一些,为了显示自己对庞统的重视而将自己珍爱的宝马的卢换给庞统骑。谁知道庞统无福消受,骑上的卢走不多远,在落凤坡,敌人把他当作刘备乱箭射死, 根据《三国演义》:有落凤坡逃得性命的军士报说:“军师连人带马,被射死于坡前。”推测的卢马也被射死,的卢的故事就结束了。
其实,骑赤兔马的吕布和关羽也没得善终,古来征战几人回?人的世界赖不到马身上,名马必然有传奇的故事。
总体来说,的卢马也是正面形象,辛弃疾不是还畅想“马做的卢飞快”吗?小说里是为了突出刘备的皇室正统、天命所归的地位,写出了一段跃檀溪救主的故事,的卢就显得很邪气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