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室爵位奉行一子继承制,也就是只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而其他的儿子被称为“余子”,在他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参加“考封”,一条路是不参加“考封”康亲王。
所谓考封,是清代皇族的一种特殊制度,是专门给有爵位的皇族的“余子”们的一种考试封爵制度康亲王。在这种制度之下,所有有爵宗室的儿子,根据自己父亲的爵位和母亲的身份,都有一个制度上所规定的“考封目标”。
比如说康亲王,父亲为亲王,母亲为亲王嫡福晋,那么“考封目标”是“不入八分辅国公”。父亲为亲王,母亲为亲王侧福晋,那么“考封目标”是二等镇国将军。父亲为亲王,母亲为亲王的妾,那么“考封目标”只能是“三等辅国将军”。
有了“目标”之后,就要进行考试康亲王。这个考试一般是年满二十岁就可以考,一共考三项,满文翻译、马箭、步箭。每一项考试都有三个分数等级,即“优”、“平”、“劣”。最终是否可以考到“考封目标”,要从这三个考试的分数来考虑。根据制度,三项都考“优”,就封给“考封目标”的爵位。二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二平者、二优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如果比这些考的还差,就直接不给爵位。
举例。某亲王除了世子之外康亲王,有嫡子A,侧室子B,庶出子C。嫡子A的考封目标是不入八分辅国公,但是他是个纨绔子弟,三项都考了“劣”,按照制度就不给爵位,以闲散皇族的身份度过余生。侧室子B的考封目标是二等镇国将军,能力一般,三项都考了“平”,根据制度,三平减二等,所以他最后考到一等辅国将军。庶子C的考封目标是三等辅国将军,他能力很强,三项都考了“优”,于是便封三等辅国将军。
综上所述,亲王的儿子们一般是通过这些考封自己的爵位的。
在老北京城里,权威显赫的人,除了皇帝就是王爷,最好的建筑,除了皇帝住的紫禁城就属王爷们的府邸了。在偌大的北京城里,王府有很多,最有气势、规制最高的当属享有世袭特权的八个“铁帽子王”的王府。而在这八个铁帽子王中,为首的当属礼亲王代善,其王府礼王府(也叫礼亲王府)的豪华和气势在铁帽子王府中数一数二。
礼王府的始王是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于清崇德元年( 1636年)封和硕礼亲王,为清开国元勋,不仅跟随清太祖征战多有战功,在支持其弟太宗皇太极、侄世祖福临即位及安定政局等大事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礼亲王府的位置多有变化,最早的位置在西四南大街缸瓦市。
代善死后,他的第七子满达海袭为巽亲王,《啸亭杂录》记载此时的巽亲王府仍在缸瓦市,次年,满达海卒,其长子常阿岱袭爵。清顺治十六年( 1659年),追论满达海罪,常阿佑降为贝勒。代善所遗亲王爵由祜塞第三子康郡王杰书继袭,仍沿用原封号康亲王,康亲王杰书新建康亲王府。
其后,在康熙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之初,康熙帝下旨命天下资助,甚至府中陈设也为官员献纳,所以该王府非常豪华,规格高于其他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复礼亲王的封号,康亲王府也随之改为礼亲王府。嘉庆十二年(1807年),礼亲王府毁于大火,由当时的礼亲王集资于原址重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府邸样貌。
整个礼亲王府呈长方形,规模雄伟,占地宽广,重门叠户,院落深邃。在清代所建的诸多王府中,礼亲王府是京城规模最大的王府,民间素有“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的说法,说的就是礼亲王府规模大、房子多。据《乾隆京城全图》记载,礼亲王府共分为中、东、西三路,整个王府共有房屋、廊庑等四百八十余间。
其中东路有十二进院落,是王爷及其家人的卧房。西路有十一进院落,其间有花园、阁楼,设计精美。中路是主体建筑,有五重房屋,七进院落, 既有府门、宫门、银安殿等,又有两侧翼楼、后殿、两侧配殿,还有启门、神殿前出轩、两侧配殿、遗念殿(后罩楼)、两侧转角配房、后罩房等。
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的结束,礼王府也随之走向没落。丨927年,礼亲王的后 人为了维持生计,将王府前半部租给了华北文法学院作为校舍,家人仅住王府的 后半部。1943年,经一位日本人介绍,礼亲王府被卖给了“满铁”。新中国成立后, 被改为民政部办公场所,现为国务院事务管理局使用。
现在礼亲王府的中路建筑 大多保存完好,东路北部有几个院落尚存,西路大部分建筑已拆除,但仍属于保 存较好的王府,1984年公布其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