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等于零》是吴冠中先生发表过的一篇文章,核心内容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同时也是吴冠中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名,本书从吴冠中上百万字的散文包括艺术评论中精选了几十篇代表作品,编为“岁月留痕”吴冠中作品、“风云乍起”、“文中风景”三辑。今天,我们重读这些名篇佳作,更深切地感到吴冠中的散文造诣确实不亚于他的绘画成就。

吴冠中作品:你对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如何看?

所谓笔墨等于零,并非无视笔墨之功底,而是放弃一味追求技艺,而去追求更大格局的情感,意境与美吴冠中作品。笔墨之功只是画者作画讲述的工具罢了,格局之大小乃衡量艺术之境界。无法打破传统,传统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笔墨是一种方式,一种形式,而并非作者想要讲述的内容,只有弃置牢笼才能看清所表现的本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冠中先生提出“笔墨等于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当时美术界一场大辩论,继而引出“形式和内容”的大辩论,这恰恰是一段最美好的时代,思潮活跃、百废待兴,似乎每个人都有创造新生活的希望和想法。在吴冠中看来,在这样的大变革的时代里,还谈什么笔墨就是不识时务。

吴冠中作品:你对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如何看?

吴冠中之所以提出“笔墨等于零”吴冠中作品,真正的意图是针对以正统自居的“笔墨”,是一种自鸣得意的笔墨情趣,而吴冠中非常鄙视这种“笔墨”,当时的他已经开始尝试现代水墨画了。其实吴冠中和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是同一个意思,只是吴冠中觉得还不够足以表达自己的意思,干脆一枪把“笔墨”毙了,所以就有了“笔墨等于零”的说法。

吴冠中作品:你对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如何看?

徐悲鸿的笔墨往往有时代的烙印,徐氏彩墨画也不乏鸿篇巨制,但功成名就的徐悲鸿却偏偏非常仰慕一个木匠出身的民间画家——齐白石吴冠中作品。这就让我们有些想不通了,齐白石一生只画“花鸟鱼虫”这些无关时代的“闲画”,而一向以时代使命感著称的徐悲鸿却把这些所谓的“闲画”视为国宝,这是缘何?我觉得是因为徐悲鸿知道齐白石是个“笔墨是一切”的天才。齐白石和黄宾虹一样,一辈子经历了四个朝代,但两人不同的是齐木匠从未想过什么革命,而黄宾虹却有救国救亡的热情。不过在国破家亡的时候,齐木匠也会愤怒,所以在画螃蟹的时候会题上:看你横行到几时?而此刻,“笔墨”就真的等于“零”了!总之,齐白石是个“笔墨是一切”的天才,他的画作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避难所。

吴冠中作品:你对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如何看?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吴老爷子的画也拍出了几千万的天价,而其画作最能打动人心的恰恰就是他的“吴氏笔墨”,其“吴氏笔墨”也是“笔墨是一切”艺术魅力的呈现吴冠中作品。所以在“笔墨等于零”的时代,“笔墨是一切”显得是那么弥足珍贵。

吴冠中先生是著名的画家、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吴先生的很多绘画作品广为流传,在这里不敢评价。吴先生的书法在网上偶尔可见,说实话不知真假,就看到的几幅字谈谈自己观点,先看字。

吴冠中作品:你对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如何看?

吴冠中作品:你对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如何看?

吴冠中作品:你对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如何看?

从这两幅字而言,

一幅是专门写的具有艺术性的书法作品《诗画恩怨》,这幅字不论真假,就书法的角度来说,一是不能算传统的书法作品,字体非楷非隶,只能算具有一些装饰性的方块汉字,二是,章法上随意任性,与传统的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布局不同,落款位置、方式也不是书法约定俗成的写法。第二幅字《墨韵》是给中国艺术研究会的题字。这幅字形式上比较传统,但是书写随意,字无出处,法无传统,谈不上书法。纵观这两幅字,包括和网络上能看到的一些挂名吴冠中的字,基本的认识可以概括如下:吴冠中先生是画家,对于传统中国书法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学习(人家是画家为什么一定要能写高级书法作品?),其书法谈不上什么水平,也就是日常书写,偶尔写一些应酬性的美术字和题字,与传统书法无关。根本谈不上什么瞎胡闹,吴先生是画家,绘画的专业水平不容置疑。书画虽然同源,但是现代艺术分类很细,要求也越来越高,各门艺术之间隔行隔行如隔山,苏轼、赵孟頫这类全才型艺术家基本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