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公元前353年围魏救赵是谁、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之战,也叫桂陵之战。当时,齐国为了解除魏国对赵国的围攻,听取军师孙膑的建议,采取“批亢捣虚”即避实击虚的战法,出兵直指防备空虚的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桂陵地方大败魏军,解了赵国之围。
◎战国初期,魏国是一个强国,其疆土主要有今山西西南部、河南北部及陕西一部分围魏救赵是谁。为了扩张势力,魏国多次向邻国发动兼并战争。而魏国东面的齐国,到齐威王时,也由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而国力增强,成为与魏国抗衡的大国。魏国向东扩展,齐魏两国矛盾日趋激烈,多次发生战争。
◎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与齐是盟国,邯郸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不要出兵救赵围魏救赵是谁?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齐相邹忌主张不出兵。齐将段干朋则主张先出兵一部,进攻魏国襄陵,加以牵制,等到赵、魏两军打得精疲力竭,然后再出兵救赵。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意见。
◎公元前353年,魏军攻下邯郸,齐威王认为出兵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出征围魏救赵是谁。
田忌打算直趋邯郸,进攻魏军。孙膑建议说:要理清乱丝,不能握拳硬打围魏救赵是谁;要解开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搏斗。派兵解围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能硬碰硬,而是应该采取“批亢捣虚”的办法,撇开强点,攻其弱点,避实击虚,使敌感到形势不利,后顾之忧严重,自然就会解围。现在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应该迅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其防备空虚的地方。这样,魏军一定会回军自救,我们就可以既救了赵国,又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一举将其击败。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军直趋大梁。都城危急,魏军果然急忙从邯郸撤退回救。当撤至桂陵,与齐军遭遇,疲惫不堪的魏军大败,赵国之围也随之解除。
以上写了一点历史,算得上是“围魏救赵”的大典故吗?
运筹帷幄的历史人物是指张良,围魏救赵指的是孙膑。
1、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楚汉之争中,曾劝刘邦谦恭自牧,向项羽示弱,在鸿沟协定之时,力劝刘邦偷袭项羽,令其兵败垓下,成就了汉朝基业,被人称之为谋略之神。
2、 孙膑 其是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 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公元前三五四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