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下东吴四将,五虎和五子都是根据陈寿《三国志》五人合传演化而来,当时并无此叫法。分别是《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和《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而东吴四英将则更晚,首先是晋朝陆机【陆机是陆逊孙子】在《辩亡论》中把四人并提,而四英杰的说法出自南宋的《容斋随笔》。
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东吴四将。
五虎上将:关羽东吴四将,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四英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东吴四将。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以及三国历史的挖掘,大部分人对这些先贤的事迹都耳熟能详,在此就不做过多重复了东吴四将。
张辽·关羽·周瑜首先,把三个阵营的NO.1拉出来对比一下,这三位在各自的阵营第一应该没有争议,对应的彪炳史册的事件分别是:威震逍遥津,威震华夏,赤壁之战。
一,张辽和周瑜是防御,关羽是进攻。明显进攻难度更大。
二,张辽以合肥7000人对孙权十万,但孙权的军事实力很渣。且无第三方干预。
三,关羽荆州军约5万,曹仁方面约有2万,于禁七军约3万,徐晃和曹操后续援军,以及合肥张辽援军总数应不低于5万,有第三方干预,吕蒙偷袭,吴兵应不低于3万。曹操方面名将有于禁,曹仁,徐晃,以及未能及时赶到的张辽,且曹操亲赴前线,五子中有三位,以及甚至有可能超越五子的曹仁。东吴四英吕蒙和陆逊参战。
四,周瑜赤壁之战,孙权和曹操几乎都是精锐尽出,兵力方面周瑜3万,曹操方面出入较大,不可能演义的70万,但也不会太少,大部分考证认为约有15万左右。有第三方干预,刘备荆州军约有2万,牵制曹军。
五,张辽、周瑜胜利,关羽失败被杀。
六,规模:合肥是局部作战,规模最小,且持续时间短。樊城是大型战役,汇集总兵力超20万。赤壁之战是举国之战,兵力,影响都很大。赤壁>樊城>合肥.
七,战果:张辽威震逍遥津,双方没有土地城池的得失。关羽威震华夏,但最后战死,丢荆州三郡。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丢荆州六郡。
综上来看,三方对比,张辽的合肥之战规模,影响都是最小的;而赤壁之战改变了天下的走势,影响最大;樊城之战,影响了蜀汉的走势,间接影响天下走势。综合来看:周瑜>关羽>张辽。
统帅VS战将其实,让五子和五虎对比可以理解,但拿东吴的四英跟前两家比可比性不大,毕竟五子和五虎更偏向于战将,而四英更偏向于统帅,所以魏蜀对标四英的应该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跟五虎和五子对比,东吴更应该出12虎臣。但12虎臣无论对五子还是五虎都差一点。但此时又出现一个问题,为何魏蜀都只出一个人?司马懿,诸葛亮,而东吴一下就要四个呢?
这个问题主要出在年龄上:周瑜36岁,鲁肃46岁,吕蒙42岁,陆逊63岁。只看年龄可能还不太直观:
赤壁之战(208年),诸葛亮27岁,周瑜34岁,司马懿29岁。
210年, 诸葛亮29岁,周瑜卒, 司马懿31岁。
217年,诸葛亮36岁,鲁肃卒, 司马懿38岁。
220年,诸葛亮39岁, 吕蒙卒, 司马懿41岁。
234年,诸葛亮卒, 陆逊51岁, 司马懿56岁。
245年,诸葛亮卒11年,陆逊卒, 司马懿67岁。
251年,诸葛亮卒17年,陆逊卒6年,司马懿卒。
通过上面可以看到,诸葛亮活了54岁就熬走东吴3个半了,而司马懿熬过了所有。所以看起来东吴有四英,但在另外2国一个统帅就搞定了。
宗室和外姓既然东吴四英和另外2对可比性不大,那就先排除。而五虎却又明显强于五子,这一点并非是说真的五虎的能力强于五子多少,而是一个客观原因,
曹魏的宗室力量过于强大了。最厉害的莫过于八虎骑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曹纯。所以《三国志》里经常出现的是,曹仁督某某,夏侯渊督某某,这个某某中大部分包含五子,甚至五子其中的两三个。所以五子这些外姓将领的发展必然受压缩,与之相反的是,
蜀汉几乎没有宗室,所有大将都是外姓,比如荆州这样的重地,在曹魏必然派宗室重臣镇守,比如曹仁,而蜀汉不得不交给关羽这个外姓将领,所以关羽才能大放异彩。五子在魏国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
东吴宗室较弱,而且东吴的门阀世家实力较大,宗室和世家,世家之间都相互牵制,也不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那东吴的4个统帅对比魏蜀的5个战将,不具有可比性,而东吴的十二虎臣明显弱于五子和五虎;而五子却又明显弱于五虎,所以从战将方面来看,五虎上将应该是最厉害的一个团队了。
胡侃解密三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