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这么想蒙托克计划,海狮计划的核心就是陆军度过英吉利海峡,登陆英国本土。

蒙托克计划:二战德国海狮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蒙托克计划:二战德国海狮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但要渡海有两件事儿得先搞定蒙托克计划,海权和制空权

蒙托克计划:二战德国海狮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德三海军是刚不过大英的蒙托克计划,这辈子都刚不过。只有靠潜艇摸鱼才能活得下去那种

制空权德棍当时略优于英国,所以小胡子看着拍着胸脯的戈胖子,同意先打一场不列颠空战,等到摧毁英军空军力量之后,掌握海峡制空权+多铺水雷也算是个勉强可以渡海的方案。(各种民用内河船只蒙托克计划、无动力的驳船都被征用)

然并卵的是德棍空军客场作战蒙托克计划,BF109腿短劣势暴露无遗,而且德棍飞行员是打一个少一个(毕竟客场,跳伞之后也都被逮了),而英军飞行员跳伞后换个飞机就行。

更要命的是,在当时而言,空军真的打不垮一个国家(参考1944-1945年德棍被盟军重轰没日没夜的下蛋,最后还是得陆军去收拾)。况且德空军当时并没比英军强多少。

所以说,海狮计划基本不存在成功实施的可能性。

德国人既缺乏登陆所需的舰艇、也缺乏护航所需的舰队、空战也打不垮英国、而且即便第一波登陆能成功,也没可靠的海上补给线,送掉一波人头也是早晚而已。

太阳是一颗中低质量的恒星,天文学家开始时认为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随着天文观测手段的进步,天文学家发觉,银河系中的恒星大部分都是低质量的红矮星。太阳比85%的恒星都要亮。

蒙托克计划:二战德国海狮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图:太阳的结构

蒙托克计划:二战德国海狮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太阳在主序星阶段的寿命有100亿年左右。在此期间,它主要是利用氢的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由于氢的核聚变生成物是氦,而太阳的质量无法使氦一产生就开始进行核聚变,而且太阳核心处物质密度非常大,氦不会因为对流扩散。这样氦就会在太阳的核心中积累下来。

蒙托克计划:二战德国海狮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蒙托克计划:二战德国海狮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由于氦没有发生核聚变,不能产生辐射压对抗太阳的重力。在重压下,氦核会被压缩成简并态物质,电子简并压会抵抗住太阳的重力。随着氦核的压缩,氦核周围的氢也跟着被压缩。这样,氢的核聚变效率会提高,释放出更多的热量,氦产生的速率也跟着加快。太阳的光度会随着太阳的年龄而增长。大约每过10亿年,太阳的光度就会提高10%。

图:太阳的演化

随着太阳核聚变反应效率的提高,核心温度也不断增长,当核心温度达到1亿度的时候,氦的核聚变条件达到。氦核开始进行核聚变反应,释放出更多的能量,温度进一步的提高。

但由于氦核已经是简并态物质,而简并态物质的密度不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使得氦核在几秒内完全燃烧。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平时的千亿倍。这样的能量足以摧毁木星的大气。太阳系中的生物只有死路一条。

人类躲在地底能够逃过一劫吗?

事实上,在太阳发生氦闪前,它已经成为了一颗红巨星。红巨星会膨胀到地球的轨道上,将地球吞噬掉。

图:太阳红巨星的比较

如果人类还生活在太阳系,此时应该移民到了木星或者土星的卫星上了,木卫二和土卫六是一个好去处。

图:太阳系现在的宜居带和太阳成为红巨星的宜居带

氦闪过后的太阳系,行星和卫星的大气层应该都被摧毁了,即使是侥幸逃过一劫,也会被以后发生的多次氦闪所摧毁。所以,躲在地底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那时的人类应该掌握了长时间航行于宇宙空间的技术,人类应该在发生这一切的前就离开了太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