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并不是孝庄皇后痛恨多尔衮,而是孝庄皇后的儿子顺治皇帝多尔衮怎么死的。顺治皇帝已经忍了他太久了,在多尔衮死后两个月,终于出手以泄心头之恨。
Δ孝庄皇后
多尔衮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怎么死的,在皇太极死后顺治登基。顺治登基的时候才六岁,因为年龄太小。多尔衮作为摄政王之一,辅佐顺治皇帝。做了八年摄政王之后,正值壮年的多尔衮薨天。但是因为多尔衮在世的时候曾经做了两件错事,早让顺治有了杀他的想法。
第一:意图篡位多尔衮在世期间,顺治皇帝为了尊敬多尔衮,以及感谢多尔衮当初帮助自己登基多尔衮怎么死的。特别给了多尔衮特殊优待,然而多尔衮有点得意忘形。认为不仅是摄政王,还做得了太上皇。
比如在衣服上面多尔衮怎么死的,冒顶用珠子十三颗,但是皇帝才用十四颗。穿的衣服是八龙服,然而皇帝才用九龙袍 。除了多尔衮的俸禄是其他亲王的几倍之外,房子修建上面,气势丝毫不比皇宫差。
Δ多尔衮
为了展现多尔衮的尊重地位,上朝除了给皇帝请安外,还要给多尔衮请安多尔衮怎么死的。在朝廷里面,多尔衮已经算得上是一个二皇帝了。到了后期,完全不请示皇帝,自己直接的批阅奏折。除了没有证实名字上是皇帝外,完全在行使皇帝的权利。
但是多尔衮毕竟扶持顺治登基,顺治尚还年幼,没有能力对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架空。顺治虽然年轻,但是内心将这些事情暗暗记下来,准备早晚有一天会把所有东西夺回来。
第二:与孝庄皇后有染在顺治登基之前,因为皇太极驾崩的太突然,什么东西都还没安排好,便撒手人寰。皇位悬空,八旗之间剑拔弩张。朝廷中分为两派,一派是多尔衮为首。另一边是豪格为首,双方针锋相对。就在内战一触即发之时,多尔衮突然退出,并且宣布支持顺治登基。
Δ孝庄皇后与多尔衮
顺治是孝庄皇后的儿子,为了让顺治登基,孝庄皇后事事都顺着多尔衮。顺治后面甚至是封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究竟是多尔衮的想法,还是顺治自己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顺治看到孝庄皇后做出的牺牲,自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然而就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多尔衮在一次狩猎的时候,坠马受伤。没过多久,多尔衮薨天。消息传到北京后,顺治悲痛万分,带着满朝文武,出城迎接五里远的位置。多尔衮死后半个月,封多尔衮成宗义皇帝,按照皇帝礼仪下葬。
然而就在第二年的时候,多尔衮的部下苏克沙哈突然跳出来指责多尔衮。上书称多尔衮在世期间私藏龙袍,并且将龙袍放在棺材内陪葬。接下来引起一系列的反应,还暴露出仪仗、出行、衣食等等都已经是皇帝的规格。
Δ顺治皇帝
这些罪名几乎每个拉出来,都有被杀头的可能。顺治皇帝最后认为多尔衮的犯罪事实确凿,于是剥夺了多尔衮所有的爵位,并且毁掉多尔衮的陵墓,将他的尸体挖出来鞭尸、斩首。
如果说看在多尔衮生前的功劳,作为侄子的顺治,完全可以找个借口:多尔衮已经死了,死者为大,一切都盖棺定论。如果要惩罚多尔衮,只需要削官罢爵、追回封赏就够了。完全是没有必要将尸体挖出来鞭尸的地步,可见在之前顺治是由多么憎恨多尔衮,只是一直隐忍不发,现在找到了借口,完全是把之前压抑多年的积怨爆发出来。
皇太极是清朝皇帝中唯一的一个因为大家公推拥戴而登上皇位的。
虽然努尔哈赤生前对皇太极意有所属,但有鉴于之前嗣立褚英、代善而不能如愿的教训,为了稳定政局,不致由于争夺嗣位而引起争斗和杀戮,以便集中全力对付明朝,努尔哈赤始终没有把自己的心意变成现实。以至于在努尔哈赤突然去世后,出现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努尔哈赤一死,汗位空缺,必须有人来填补这个空缺。既然阿敏、莽古尔泰不可能,汗位继承者主要在代善和皇太极之间进行选择。
代善尽管军功卓著,论势力、论威望、论资格,都处于有利地位。但代善早在努尔哈赤在世时就已失宠,立嗣又被废,并被削去一旗,实力和地位已大大下降。且代善为人宽厚老成,才气平庸,对汗父留下的这一大摊家业,自知无力能治理得好,莫不如以兄长身份对权力实行间接操纵控制。这样,代善主动放弃了与皇太极去争夺汗位。代善的这种态度,为皇太极继位创造了条件。
上图代善
于是,关于继位人选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首先是代善的长子岳托、三子萨哈廉向代善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君,宜早定大计。四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努尔哈赤)圣心,众皆悦服,应速继大位。”两个儿子一提出,代善即顺水推舟,表示赞同。代善尽管在努尔哈赤时期失宠,但他仍居四大贝勒之首,他的首肯是十分重要的。代善这关键性的一票起了决定作用。于是,代善向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明确申明了自己的态度,得到了阿敏、莽古尔泰的支持。三大贝勒的意见一致,其他任何异议都不会起大的作用。
上图沈阳故宫大政殿
然后在代善的动议下,起草了劝进书,公推皇太极继承汗父努尔哈赤的汗位。皇太极尽管一直觊觎汗位,甚至不择手段去谋取汗位,但当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劝进时,也许觉得自已不如兄长们宽宏大度,也许觉得先帝未有遗命,自己受之有愧,不得不表示说:皇考无立为君之命,若舍兄而嗣立,即惧弗克善承先志,又惧不能上契天心,且统率群众,抚绥万姓,其事綦难。表示无意为汗。皇太极推辞,代善等执意劝进。双方劝进、推辞了整整一天,最后皇太极终于接受了众兄长的一片厚意,出继汗位。
上图清昭陵皇太极塑像
在这场推举汗嗣的过程中,代善作为大贝勒和兄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代善的明智之举,使后金避免了一场争夺汗位的争斗和杀戮。可以设想一下,倘若代善不出面推举皇太极,而是联合阿敏、莽古尔泰与皇太极争继汗位,那将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恶战。因为皇太极决不会视代善继位而不拚死相争的。就这一点来说,代善作为长兄,没有辜负先父努尔哈赤的教导和养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