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来看题主对明末清初历史有相当了解台湾美丽岛事件,现有两个回答中““任十三读史””介绍了此次海战的概况尤其是郑成功一方的情况,“山北水南T”详细描述了该次海战的经过及双方战损,但都没有回答题主“在荷兰人眼中”的问题,没有“从欧洲视角,以欧洲史料来描述”。
一台湾美丽岛事件、战前料罗湾海战发生于1633年。在1624年,荷兰人来到台湾大员港(今台南),目的是“为了取代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以中国货物对日本贸易”。出自台湾翻译的《荷兰人在福尔摩莎》,福尔摩莎就是formosa拉丁语美丽、美丽岛,即台湾。
当时明朝有海禁政策,不孕育其船只在大陆沿海停留,所以荷兰人主要在大员向明朝的海商收购中国商品,在大员提高收购价格等,吸引中国商人把丝绸运往大员台湾美丽岛事件。但当局只对少数有特殊背景的官商发放贸易许可,如许心素等。为了获得价格更合理的商品,荷兰人开始与刘香、李魁奇、郑芝龙等对抗官方、亦商亦盗的武装海商合作。但这些海商与明朝朝廷的态度某种程度上相同,都是希望荷兰人待在台湾大元,而自己主导大陆沿海一侧的贸易,即所有过海峡的船只,都要交“生丝5%,瓷器等粗活7%”,否则拿不到去大员的许可。
1628年郑芝龙接受福建当局的招抚后,成为亦官亦商,郑芝龙与荷兰人的合作也时断时续台湾美丽岛事件。
二、战时1633年台湾美丽岛事件,荷兰人为了迫使福建当局开放贸易,决定发起一场战争。但是联系刘香等人时(此时李魁奇已经被消灭,李为郑芝龙下属,在郑芝龙被招安后叛逃,荷兰舰队协助郑芝龙消灭李),刘香“无法理解,我们怎么可能对XX发动战争”,怀疑这是荷兰人与郑芝龙合谋消灭自己的诡计。来源:《热兰遮城日志》第一册,1633年8月28日,第118页,当时荷兰人记的日记,热兰遮是台湾最古老的的城堡,又称安平古堡。
最终刘香同意了联合事宜,但在明朝-荷兰双方(也就是郑芝龙-荷兰双方)在金门料罗湾展开决战时,刘香的船只见势不妙,“弃普特斯曼长官于不顾。夺路相逃,这就是普特斯曼长官率领的船队陷入困境的原因”。
三、战后料罗湾海战失败后,荷兰人放弃了联合武装海上胁迫当局的策略,仍然占据大员(知道后来郑成功将其赶走),转而与普通海商合作,利用后者向福建当局疏通交涉,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在大员自由贸易的权利。荷兰人认为,这也是大陆当局的妥协。
对明朝普通海商,或者生产丝绸、瓷器的普通人来说,自由前往大员贸易是好事,在此问题上对其进行限制的当局和企图独占贸易的武装海商损害了其利益。明朝的妥协,实际就是放松海禁,对广大海商作出的妥协。
11月17号台湾F16夜训期间莫名消失,尚未确定坠海,1种可能性不排除! 现代化的飞机绝大部分采用全金属结构,为了减轻重量,飞机的蒙皮和机身承力构件大多数以铝合金为主,少部分为钛合金。
因为金属结构能够强烈的反射电磁波,所以用雷达来探测飞机。
一般的情况下,对于民用航空器,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有多个雷达系统来跟踪飞机的飞行。
主雷达接收飞机上反射的无线电信号,即使飞机没有与地面控制系统通信,仍然可以在主雷达上看到。
二次监视雷达更为复杂和精确,射程也更远,它通过一系列周期性的“握手”来工作。
二次监视雷达反复向飞机发送查询信号,并接收应答,以验证目标的位置、身份和高度。基本上,查询信号会问:“是你吗,你在哪里?”飞机回答说:“是的,是我,这是我飞行的速度和高度。”
二次雷达是自动的,也是加密的,不能伪造,但是应答信号可以人为关闭。
每一种型号的飞机都有独特的雷达波反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雷达散射截面。
雷达散射截面既跟飞机的大小有关,也跟飞机的外形有关,决定了飞机在雷达显示屏上的电磁学特征。
如果目标上的所有入射雷达能量在所有方向上都被均匀反射,那么雷达截面将等于发射机看到的目标横截面积。实际上,有些能量被吸收了,反射的能量并不是在所有方向上均匀分布的。因此,在飞机的每一个方向,雷达散射截面实际上都是不同的。这可以理解为从前面看飞机和从侧面看飞机,形状是不一样的。
即便如此,没有经过隐身设计的飞机,在各个方向的雷达散射截面都会相当庞大。
F16就是非隐身飞机,雷达散射截面在正面超过了10平方米,在侧面还要多。
虽然雷达散射截面越大越容易被探测到,但是,为了能够探测到返回的目标回波,必须把目标回波从“噪声”中分辨出来。
噪声是指进入雷达接收机信道的任何不必要的电磁杂散信号。
除了雷达系统内部本身噪声以外,绝大部分的噪声来自于外部的杂波干扰,这一部分也是最需要被过滤的。
其中一部分是雷达自己产生的,因为反射雷达波的并不一定是目标飞机,也有可能是其他的物体。
前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为了掩盖军用飞机的飞行轨迹,在空中释放了大量的铝箔条,这些铝箔条就可以干扰雷达波。
还有一种,是外界主动释放的电磁干扰,这些干扰有可能是无意中释放的,也有可能是主动干扰器释放的。
飞机在靠近海面飞行的时候,海面会反射雷达波。早期军用飞机的雷达,没有办法从海面的杂波中检测出飞机,所以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战斗机只能向上发射导弹。
要把目标从地面或者海面的背景杂波中检测出来,需要雷达具有下视能力。这需要用新的雷达体制。比如说多普勒雷达系统,就是利用雷达波照射在不同速度的物体上回波频率会发生改变,来检测活动目标和固定物体的。
11月17日,台湾夜训失踪的F16战机编号是6672号,飞行员叫蒋正志,已经被台湾当局列为1117飞机专案。
从目前流出的图片来看,航空管制雷达在飞机失踪之前进行了全程的跟踪。
●地面雷达跟踪飞机的轨迹图。
失踪的飞机是3机编队中的2号机,2号机后面的另外一架F16战斗机(3号机)也用雷达对2号机进行了跟踪。
台湾从美国进口的这批F16战斗机的雷达是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的,能够跟踪低空飞行的2号机。
所以,2号机如果要利用海面杂波干扰逃离3号机的追踪是不可能的。
和民用航空的二次雷达一样,军用战斗机上也有二次雷达的应答装置,一般被称为敌我识别系统。
1号长机向2号机发送应答信号,也没有反应。不过这里要注意一点,应答信号是可以人为关闭的。
在三种信号全部消失的情况下,大概率是飞机坠海以后成为粉碎的状态。
那么只要找到飞机坠海的痕迹,漂浮在海上的油污,或者是飞机上的黑匣子,就能知道事件的真相。但是,目前据说在出事海域找到的油污,不是F16的航空燃油。
所以,仍然不能排除6627号F16未坠海的可能性。
虽然地面和空中都有雷达跟踪、监视6627号,但是最现代化的电磁干扰和欺骗系统可以欺骗各种雷达。
最现代化的电子战系统,甚至可以在对方的雷达中虚拟制造出很多不存在的假目标。这些假目标既可以欺骗对方,又可以掩盖真实目标的行动。
透露出来的3机编队的飞行高度是7000英尺,从18:06:07~18:06:21失踪飞机下降到4000英尺,18:06:27失踪飞机已降至海面零高度,但是仍然维持500节的高速度。2号机最后消失在3号机雷达显示屏上的位置是东北方向。
●3号机跟踪2号机的雷达显示屏截图。
2号机在零高度仍然能维持500节的高速度,以如此高的速度,撞击海面和撞击山体是一样的。但是,1号机、3号机都没有目击飞机坠海时海面发生的爆炸,这就非常可疑了。
如果把外部的电磁干扰、欺骗因素考虑进去的,很可能3号机上跟踪到的2号机的下降轨迹是也假的,而真正的2号机仍然在7000英尺高空,飞向了未知空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