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好中山舰事件,“郑伯克段于鄢”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发生在郑国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春秋》只有“郑伯克段于鄢”这样一句记载,《左转》对此有着非常详尽的记叙。题主问如何理解“郑伯克段于鄢”?我们还是先介绍一下事件,再谈对此的看法。
郑伯就是郑庄公中山舰事件,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郑武公的老婆武姜生大儿子郑庄公的时候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吃了苦头就很讨厌这个大儿子,后来,武姜又生了共叔段这个儿子中山舰事件。武姜很喜欢共叔段,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世子,好让他将来继位,郑武公到底没有听老婆的话。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继位做了郑国的国君,母亲武姜就向大儿子给小儿子讨要“制”作为封地中山舰事件。因为制是郑国最重要的战略要地,郑庄公就拒绝了母亲的要求,并提醒母亲说,从前这个封地的大夫就是仰仗封地的战略地位来造反的,结果被消灭了。他母亲就请求把“京”这个地方给共叔段作为了封地,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土地肥沃宽广,人口众多,位置也很重。郑庄公就答应了母亲的请求,他弟弟就住进了京邑,人们习惯称他弟弟共叔段为“京城太叔”,意思是势力强大的弟君。
共叔段不断扩展他的城邑,并且把西鄙中山舰事件、北鄙两地收为自己的封邑,他把自己的领地一直扩展到郑国的廪延。郑国的几个大夫,多次劝郑庄公要限制共叔段,不能任其发展,以防他滋生事端。郑伯说他母亲要这样,那就任其发展吧,还说他弟弟如此多行不义之事,是在自取灭亡。
郑伯对共叔段不加限制,不断放纵他,加上母亲的袒护,共叔段不断膨胀,就有了造反的野心了。共叔段加强城防,招兵买马,囤积粮草,制造盔甲、战车等准备偷袭郑国都城,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给小儿子作内应。一切都在郑庄公的掌控之中,他看时机成熟,就下令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攻打共叔段的封地京城,京城百姓都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就逃到鄢地,郑庄公就进军鄢地,共叔段战败后就逃亡共国去了。
《春秋》经文“郑伯克段于鄢”,就包含着对此历史事件的深刻评论,这就是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在这件事情上,哥哥不像哥哥,弟弟不像弟弟,共叔段不守作为弟弟的本分,所以经文中不说他是郑庄公的弟弟;两人的关系就像是两个国君一样,因此就用“克”来表明他们间的关系,“克敌制胜”,克是用于敌我矛盾之间的词语。
经文称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对弟弟的失教,伯是老大,是大哥,长兄如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底下兄弟,可郑庄公没有做到,所以经文明确点出“伯”字,就是一种讽刺。
共叔段是出奔逃到了共国,但经文不提他逃奔的结果,用了一个“克”字,克是消灭的意思,虽然共叔段并没死,但显然郑庄公是要置他于死地的。郑庄公一再放纵共叔段,甚至有意引诱他造反,最后好置他于死地,这样好归罪与弟弟,所以孔子认为郑庄公是有罪的。
母亲不像母亲,都是亲生儿子,竟然如此偏心,始终如一的偏爱小儿子,为其求继承权不成,竟然最后帮其造反。难怪搞成兄不兄,弟不弟,最后,郑庄公有何母亲之间上演了一出“掘地见母”滑稽剧。
蒋介石希望通过北伐建立军功,进一步扩充实力、提升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筹码来扳倒汪精卫。然而,此时的汪精卫不仅大权在握,而且还有苏联的支持,要想扳倒他,谈何容易。就在这个时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生性多疑的蒋介石一下警觉了起来。蒋汪二人的矛盾,也迅速激化。
最能表现汪精卫与蒋介石貌合神离的合影
1926年2月6日,汪精卫主持召开军事委员会会议,决定拨给黄埔军校经费30万元,其中王懋功第二师经费12万元。蒋介石本来表示满意。谁料第二天,军校经费降了3万元,而这3万元正是加给了王懋功的第二师,这件事立即引起蒋介石的不满。
生性多疑的蒋介石想的也许是:你汪精卫是不是要抓军权?你现在看到我是军界的第一人,你是不是准备跟我分庭抗礼,你本来是个文官,你现在把手伸到我军队里来,你要干什么!
汪精卫
为打击亲汪的军事势力,蒋介石于2月26日扣押了王懋功,并任命其亲信刘峙为第二师师长。
从扣押王懋功开始,算是蒋汪二人正式“开撕”了。随后,广州城内谣言四起,大家纷纷传言说“共产党准备起义,推翻国民政府,组织工农政府”。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传言说汪精卫和王懋功都加入了共产党,随时准备倒蒋。等等。
蒋介石等和孙中山的合影,曾被P掉其他两人成了蒋介石与孙中山单独合影而广为流传
听到这样的谣言,如惊弓之鸟一般的蒋介石开始暗地里打压黄埔军校内共产党组织的学生活动。
当时在黄埔军校里面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学生组织:一个是孙文主义协会,一个是黄埔军校的青年军人联合会。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于1925年2月1日,它是一个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核心的革命团体。为遏制共产党的发展,蒋介石开始利用孙文主义学会不停地打压青年军人联合会。
黄埔军校中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合影
在蒋介石看来,这些谣言绝不是空穴来风,广州城内“反蒋”谣言四起,蒋介石内心极为不安。这本《蒋介石日记秘档》中记录了蒋介石当时的心情:“近日反蒋运动传单不一,疑我、谤我、忌我、诬我、排我、害我者,亦见明显...”
面对广州城内的“反蒋”谣言,蒋介石显得忧心忡忡。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个致命的谣言出现了。
这个谣言的大致意思是,苏联人季山嘉,要用海船把蒋介石的部队送到山东去,实际上是想把蒋介石骗到船上,然后这个船直接开到苏联、开到海参崴,就等于把蒋介石软禁起来了。
这个传言,如晴天霹雳般给了蒋介石重重一击。如果谣言属实,那就说明汪精卫已经决定和苏联人联手,要干掉自己了。那么,怎样才能求证这个谣言的真实性呢?蒋介石思来想去,决定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来试探一下汪精卫。那么,他会如何试探呢?面对他的试探,汪精卫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为了弄清汪精卫对自己的真实态度,蒋介石假意向汪精卫提出辞职,并且还主动说,自己想去苏联休养一下。汪精卫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他说:“那好哇,你要到苏联去休养一下,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我愿意送你去。”
听到汪精卫这样的答复,故作镇静的蒋介石,心里“咯噔”了一下:这姓汪的看似漫不经心,原来别有用心,他果然是想送我去苏联啊!蒋介石由此认定,汪精卫想和苏联人联手,把他绑去海参崴的传言,是真的。
回来的路上,蒋介石心中不安到极点。他琢磨来琢磨去,一个大胆的念头渐渐浮起。那就是——先下手为强!可是,这个时候,蒋介石对自己能否完全控制住局面,还没有十足的把握。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一艘商船的到来,成为了引发中山舰事件的催化剂。
蒋介石
1926年3月18日傍晚,一艘从上海开来的商船“定安号”驶到广州江面时遭到海盗打劫,他们便打电话向黄埔军校求救。
黄埔军校当时值班人员,接到电话以后就给省城海军局打电话,希望派几支巡舰过来。因为当时通讯线路也不好,加上电话的设备都很差,对方听到的是什么呢?希望派两艘巡洋舰过去。人家要的是巡舰,类似小炮艇一样,你派个小炮艇来把人救下来,把海匪赶走就可以了,对方听成是派巡(洋)舰。
于是,中山舰在未经海军局同意的情况下,被调派了出去。
中山舰
3月19日一大早,从军舰上下来的几名海军士兵步履匆匆地找到黄埔军校教育长邓演达报告。了解情况之后,邓演达立刻给海军局代理局长李之龙打电话,询问是否曾下令调动过军舰。李之龙当然不清楚这件事。为了弄清到底是谁下达的命令,海军局代理局长李之龙决定打电话问一下蒋校长。
李之龙
这个时候,蒋介石才知道,竟然有一艘军舰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开到了黄埔。那么,究竟是谁不经自己同意,就敢擅自对中山舰下达调令呢?
很自然的,蒋介石就想起了有人想用军舰把他弄到苏联、弄到海参崴这件事。他说是不是跟那个阴谋有瓜葛?这艘军舰会不会是汪精卫偷偷调来,想把自己绑到海参崴去的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