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谢悟空邀请扶苏是谁:
在正史上也查不出始皇帝立皇后的信息,作为酷爱历史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大胆猜测,只有等秦始皇的陵墓发掘后才能揭开这个千古之谜了扶苏是谁。
作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席卷六合,包容宇内,统一天下,仅用了十年的时间;他雷厉风行地结束了两百多年的战国混乱局面,避免了生灵涂炭,但由于奉信法制,推行苛政,也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扶苏是谁。
秦始皇当政时,大公子扶苏坚决反对始皇的暴政,他一贯主张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统治者要以仁义为本,关心爱护百姓,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扶苏是谁。
秦始皇焚坑儒书,遭到扶苏的抵制与劝谏,秦始皇为落耳根清净,就调扶苏戌边帮助蒙恬修长城;在此,我们知道扶苏是谁:秦始皇没有处死扶苏的意图,只是政治观点不同,避免意见冲突而调动了他的工作;否则,早在生前,赢政就处死扶苏了,不会等到胡亥登上皇位。
由于秦始皇秦行法治,处处时时事事,都与扶苏的想法格格不入,李斯和赵高也看在眼中记在心里,胡亥得到李斯和赵高的扶持,在秦始皇驾崩于巡幸途中时,通过沙丘政变,胡亥在赵高与李斯处心积虑地运筹帷幄之下登基。
胡亥登上皇位是李斯和赵高处心积虑运筹帷幄的结果,赵高和李斯与胡亥篡改遗嘱,下假诏处死扶苏,目的是防止扶苏联手蒙恬讨伐胡亥; 扶苏接到诏书后没有怀疑诏书做假,因为秦始皇他深知,父皇本来就对自己强烈不满,所以,毫不犹豫地结束了生命!
扶苏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懦夫,明知道这是奸贼的计谋,他偏偏还要选择自杀。不是因为他多么孝顺,主要是因为内心的懦弱。
扶苏熟读儒家,却被儒家思想所害。汉武帝的儿子刘据,跟扶苏一样,都是素来拥有贤名的太子,而且一样熟读儒家著作,被人冤枉的时候,还能选择起兵造反。可是扶苏什么都不做,谁也拦不住他自杀。
因为拥有一位霸气的老爹,所以扶苏的性格是完全被压制的。他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他永远都只在想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迎合他老爹。当老爹赐死他的诏书传达下来的时候,扶苏想都没想就自杀,其实也是迎合老爹的一种做法。
其实扶苏手里是有兵权的,至少蒙恬的三十万大军是可以让扶苏调动的。而且蒙恬坚决支持扶苏,凭借这些人马,不用说造反成功,至少自保是没什么问题的。就算是要自杀,也必须要见到秦始皇以后再说,如此部分青红皂白就选择自杀,这是对大秦帝国的不负责任。
他可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大秦帝国的太子,是未来的继承人。难道秦始皇杀掉未来的继承人,不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吗?当年扶苏劝谏秦始皇,希望他不要坑杀儒生,可是秦始皇显然不听,因为这些儒生天天在讲他的坏话,所以就坑杀了四百多个儒生。而且将劝谏的扶苏打发到了上郡,跟着蒙恬一起修长城。
这期间并未听闻秦始皇有废太子的打算,所以可以断定这件事只是秦始皇一时生气所为,不会影响扶苏的太子之位。而且打发他去边疆抵御匈奴,说不定也是一种历练。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会无缘无故地赐死自己的接班人吗?
我觉得这件事的答案应该在李斯身上。李斯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丞相,从很大层面上来说,李斯的话,其实就是秦始皇的话。如果说秦始皇的诏书会让扶苏产生怀疑的话,那么再加上李斯的口信呢?
历史上那么多权力斗争的雏形摆在那里,我们完全可以推演一遍当年扶苏自杀的全过程。这个时候秦始皇已经在路上突然间病死了,赵高立刻找到了李斯,商量该立谁为下一任秦帝国之主。在赵高的一番劝说之下,李斯选择了秦二世胡亥,可是要除掉扶苏和蒙恬,就显得有些困难了,毕竟他们手里有三十万大军。这也是赵高所考虑比较周全的地方,他让李斯下诏书令扶苏自杀,这个时候,李斯家里的亲信,也会随后到达。
他的到达只为了一件事,那就是偷偷告诉扶苏,李斯是站在扶苏这一边的,现在秦始皇大为震怒,就是要赐死太子,但是如果太子愿意搏一把,那么李斯可以做内援。这一计谋实在是太歹毒了,因为这显然就是要逼迫扶苏造反。
只要扶苏起兵造反,那么扶苏就是秦帝国的罪人,毕竟秦始皇表面上还没死,那么接下来赵高就会上演一场,秦始皇被气死的大戏,让秦王朝内部同仇敌忾,消灭扶苏和蒙恬。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扶苏见了李斯家的家臣后,对此事深信不疑,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样是最省事的,也是赵高最想达到的效果。
总结:所以没有无缘无故的自杀,一切都是阴谋者的一场计划。扶苏柔弱的性格其实不适合做天子,即使成为秦二世也治理不好国家。大秦王朝的命数只有两代,谁让秦始皇纵容赵高当家?家国天下,是非真假,不过是一场阴错阳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