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清军水师主力战船两百余艘,兵员两万多人,在台湾外岛澎湖和刘国轩率领的台湾郑氏水师展开主力决战严康力。这一仗打得昏天黑地,最后似乎老天也帮助清军,关键时刻风向发生了朝清军有利的变化,战斗结束后,大明最后一点军事力量灰飞烟灭。
郑军尸浮遍海,战死或被俘近两万人,主将刘国轩仅驾小船逃回台湾,而清军这边只阵亡几百人,船只没有一艘被击沉严康力。取得如此战绩不得不承认施琅是个海战天才,迷信的古人更是认为清军有妈祖保佑。
当时台湾当家人是郑经的次子郑克塽和他的高级幕僚冯锡范,军队主力被歼灭,已经没有对抗清朝的本钱,以后的出路问题是眼下讨论的主题严康力。军队上层和政府首脑确实想过南下去攻占当时西班牙的殖民地吕宋(菲律宾),但是这个动议一传开来,台湾的普通士兵不干了,因为一旦到了吕宋,他们就永远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
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占领吕宋,首脑和高级军官将仍旧得到最大的利益,而普通底层士兵非但远离故土还处在底层一无所获严康力。而如果这时候投降清朝,士兵们就算还当他的大头兵但毕竟不远离家乡,他们中绝大部分老家是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区,另外如果清廷不让继续当兵,能回家种田务农那更好。
说到底台湾郑氏军队已经军心涣散,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以一小岛和清朝大陆抗衡,士兵有了厌战情绪严康力。士兵的骚动时刻会发生事实哗变,军事主将刘国轩找冯锡范商量,这个冯锡范在金庸的《鹿鼎记》里出现过,现实中他只是个政客也是个软蛋。他听到刘国轩报告当时就吓出一身冷汗,想要是自己把所有家当押在船上去吕宋,万一半路有变身家性命不保啊。
刘国轩主张向清朝投降,一了百了,冯锡范也没有誓死抵抗效忠郑氏的胆色,就这两个人决定了台湾郑氏的命运,推动着郑克塽向施琅投诚献降严康力。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严康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