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海昏侯墓发现《齐论语》的重大意义海昏侯墓,就要先弄明白《齐论语》是什么,它与我们所知道的《论语》又有着什么样的区别。

海昏侯墓:南昌海昏侯墓发现失传千年的《齐论语》,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

《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正如大家所熟知,那是一个乱世,后来秦朝灭六国,大一统天下,有有了焚书坑儒,再到二世而亡,天下再次陷入战争海昏侯墓。可以说《论语》的抄本与其他的先秦文献典籍一起曾经一度是失传于天下,典籍虽然丢失,但是其中的内容仍然流传在文人记述之中,之后又在一面墙壁中发现《论语》,也就是西汉流行的《古论》、《齐论》和《鲁论》之一。

战国时期编修的《论语》版本众多海昏侯墓,因为孔子再传给弟子,弟子再传,编订好《论语》之后,又在各国流传。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口耳传授,还有文本传抄,再加上错漏还有方言差异等等,因此各国流传下来的《论语》版本都不尽相同,会有错误或者是字词的增减,因此就出现了上面所说的古论》、《齐论》和《鲁论》。《古论》《齐论》和《鲁论》篇目、内容大体相同,文字稍有出入,区别主要在书写文字和篇次方面。然而在西汉后期,安昌侯张禹编纂了《论语》修订本,之后有进行过多次修订,后来就出现了《鲁论》一家独大,研习《齐论》及其他版本的人愈来愈少,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海昏侯墓出土的《齐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论语》距今最早的抄本,可以说就学术价值而言,它不仅体现出汉武帝“罢黜百家海昏侯墓、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的传播逐渐兴盛,皇室教育中儒家经典地位越来越高,也展示了《齐论》的真正面貌,为后世了解《论语》的形成和流传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出土文献资料。

谢谢邀请!简明扼要的说海昏侯墓: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是汉代第9个皇帝,同时也是汉代数百年的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皇帝。公元前74汉昭帝突然死亡,而且没有留下后裔,于是当时的权臣霍光便迎刘贺继皇位,这是的刘贺刚19岁。但是仅仅当了27天皇帝,刘贺就被霍光废黜,赶回封地,之后又被元封为海昏侯,将封地迁移到现在的江西南昌。神爵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9年,刘贺在郁郁中去世,史称汉废帝。

海昏侯墓:南昌海昏侯墓发现失传千年的《齐论语》,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

海昏侯墓:南昌海昏侯墓发现失传千年的《齐论语》,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

(刘贺画像)

海昏侯墓:南昌海昏侯墓发现失传千年的《齐论语》,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

再稍微详细点:汉武帝时期发生过一次“巫蛊之祸”,导致太子被废,年仅8岁的刘弗陵成为新太子。汉武帝时候年幼的刘弗陵继承皇位,但由于无法亲政,便由霍光等大臣辅政,但是霍光是个野心家,把大权独揽于一身。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刘弗陵突然离世。汉昭帝刘弗陵死后没有留下子嗣。史书记载:“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大臣们都在考虑由汉武帝仅存的儿子时任广陵王来按照传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规矩接替皇位。但是当时的大将军、大司马霍光却怎么也不同意,说汉武帝遗诏中说过刘胥不是做皇帝的料,绝对不能立他,同时以太后之名,派人去把当时的昌邑王刘贺请来立为皇帝。

海昏侯墓:南昌海昏侯墓发现失传千年的《齐论语》,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

海昏侯墓:南昌海昏侯墓发现失传千年的《齐论语》,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

(影视作品中的刘贺)

刘贺就这样从一个地方的王戏剧性的成为了天子。刘贺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当上皇帝后本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心态,把原来的封地昌邑国的大小官吏全都调到京城来给予高官厚禄。霍光这时候不开心啦,原来他阻止成熟的刘胥当皇帝而支持年轻的刘贺是为了更好的大权独揽,把持朝廷,然而事与愿违,刘贺的行为彻底超出了霍光的预期,他发现这个年轻人不是那么好控制的,于是仅仅27天后,就被霍光废黜。先是被赶回封地昌邑,又被前往今天的江西南昌,改封“海昏侯”,之后在郁郁中度过余生十几年,34岁就去世。

(刘贺墓考古发掘现场)

刘贺的一生确实充满戏剧性。根据现有的文字资料和考古材料,有人推测,刘贺的一生或许并不像史书那样说的那么荒诞,刘贺甚至有可能是一位有野心的实干家,只是因为他刚登帝位,立足不稳,就想挑战霍光的权威,结果只能被废黜,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出土刘贺印)

史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刘贺被封海昏侯后,扬州刺史曾上报中央政府,刘贺与一个叫孙万世的人有着密切的交往,孙万世就问过刘贺,在知道要被废除帝位的时候为什么不先下手为强,刘贺回答道,还不是因为当时太年轻。于是之后刘贺就被中央派来的官员一顿检查,差点彻底废除爵位。最后皇帝削除他大部分的封邑,仅给他剩下1〇〇〇户的封邑。

(刘贺墓出土金饼)

从这件事情足以说明,刘贺一直被中央监视,如果他真的是荒唐至极,毫无野心,还有什么必要随时监视他呢?总之,过去的历史,真实的真相是永远不可探寻的,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步比一步的更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