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腰蛇、缠腰蛇、串腰龙、蛇盘身……在民间的叫法不同,而在医学上,称之为“带状疱疹”环箍蛇。

环箍蛇:箍腰蛇这种病是什么特点?

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由潜伏于人体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所致,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环箍蛇。又因其成簇水疱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故又在民间有许多象形名称。该病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

本病好发于肋间神经环箍蛇、颈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骶部神经支配区域,如胸肋、颈部、颜面、腰背等处。皮损初期表现为红斑,在数小时内,红斑处继发水疱,以后逐渐增多并聚集成群,邻近的水疱可汇合成大水疱。皮损常发生在身体的单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呈带状排列。

疱疹除了侵犯皮肤外,也可发生在黏膜处,如一侧的角膜环箍蛇、结膜、鼻黏膜、阴道黏膜等。

带状疱疹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局部淋巴结肿大及患处皮肤灼热、感觉过敏和神经疼痛等环箍蛇。老年患者神经痛症状可加重。后裔神经痛是带状疱疹较常见的并发症,疼痛可持续3个月以上,部分患者疼痛严重,普通的阵痛剂效果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带状疱疹可累及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导致听觉、味觉受到影响。该病也可累及内脏神经纤维,并发膀胱炎、肠胃炎。

带状疱疹具有自限性,其治疗目的是缓解急性期疼痛,控制皮疹的发展,缩短病程,防止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镇静止痛药物、外用药膏及营养神经药物等。物理治疗包括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促进水疱干涸和结痂,缓解患者的疼痛。

带状疱疹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色素沉着、神经痛。带状疱疹如果经过积极治疗,常见的后遗症为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有的人带状疱疹治好了,但数月或数年以后原疱疹区域发生了顽固剧烈疼痛,尤其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疾病者更易发生,这叫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后遗痛,是由于神经细胞变性受损所致。

因此,在急性出疱期的时候,必须进行正规的抗病毒以及进行及时的止痛治疗,以免病毒潜伏在神经根处,神经受到永久性、不可逆性的破坏。另外还要增强免疫力,控制合并症。

另外,所谓症状绕腰一圈人就会挂那是谣言,胡说八道,完全没有医学根据的。

自然界的动物,同类相食的情况还真的比较常见,它们有的是为了繁育下一代储备能量的需要,比如螳螂、部分蜘蛛等;有的是为了报复,比如公狮作了头领之后会杀死原来头领的幼子;有的是为了生存的竞争,比如刚孵化的蝾螈会吃掉其它比较弱的小蝾螈;有的是为了填饱肚子,比如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母狮会把小狮子吃掉,等等。但是,动物吃自己的情形就比较少见了,因为吃掉自己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以实现的事情,在自身机体受损的条件下,动物本身的生存能力就会大大下降。一切动物都是以生存为首选,吃掉自己难度太大,也不符合常理,但事情总有例外。

环箍蛇:箍腰蛇这种病是什么特点?

一种是为了逃生。这是被动的吃自己,比如一些老虎、熊、狼等动物,在自己的四肢被困住、夹住难以脱身时,会被迫咬断四肢的皮肤、肌肉和骨骼。还比如壁虎,在受到威胁时,会主动断尾。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都不算是“吃”自己,是把自己的某些组织脱离自己的身体,从而获得逃生的机会,毕竟能够活下去才是首要的。

环箍蛇:箍腰蛇这种病是什么特点?

第二是误食。主要是一些可以捕食其它蛇类的蛇,比如眼镜王蛇等。它们有时会把自己的尾巴误认为是其它的蛇类,从而用大嘴把自己的尾巴吞入,往往会造成窒息死亡的惨剧。

环箍蛇:箍腰蛇这种病是什么特点?

第三是消化吸收。有些海洋动物,比如海鞘,其背部分布的简单神经前方,有一个称为脑泡的神经节,它们在成年之后,这些脑泡会逐渐消失不见,有的人说是它自己把自己的大脑吃掉了,也可以这么理解,但并不是用我们传统意义上“吃”的方式,而是将脑泡转化为更简单有效的脑神经节了,是被身体“转化再利用了”。

可以看出,动物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吃自己”的动物,上面的例子无非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繁育下一代的需要,或者被表象迷惑误吃了自己,不会“傻”到真正把自己吃了,那么个体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