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周文雍在狱中写下的诗句。他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这首《蝉》同样表示了虞世南的性情,他点明蝉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声名远播,这来自人格的力量,绝非外力所致。作者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表达出了诗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蝉》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物寄托,写蝉的形体周文雍在狱中写下的诗句、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咏物又是咏人。下面我们从这首诗的每一句分析,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内涵。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周文雍在狱中写下的诗句,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周文雍在狱中写下的诗句,非是藉秋风。
垂緌饮清露周文雍在狱中写下的诗句: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这一句也有些象征的含义,"緌"是古代身份较高的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这里用"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垂緌"与"清露"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流响出疏桐: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一种枝干很高大的树,"疏"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表示蝉声的长鸣不已,使人想象得出蝉声的悦耳动听和持续,"出"把蝉声传送的过程形象化,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却可看见人格化了的蝉站在高处,清隽飘逸的形象。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使三四两句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写出了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由上两句引发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独具匠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居高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还暗指品格之高。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如权势地位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这两句中的"自"与"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同时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也带有自喻的意味。
《蝉》用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同时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唐人咏蝉诗除本篇外,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著名,李诗:"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前四句写形象,与虞世南的《蝉》诗相似,但显示的是环境的冷酷;后四句写思想感情,表达薄宦漂泊、欲归不得之情。骆诗:"西陆(指秋天)蝉声唱,南冠(指囚徒)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指蝉),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自喻,将秋蝉的艰窘与己身的不幸融而为一。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白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介绍宋代词人宋祁的一首词,鹧鸪天.画毂雕鞍狹路逢。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凑词‘’作品,引用了多个名人的词句,写了一首浪漫的爱情词,成为千古名篇,受到后人的髙度赞赏。
画毂雕鞍狹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遲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译文:路上有辆豪华的马车驶过,绣帘后一女发出一声肝肠寸断的呼声,恨自己没有彩凤的翅膀,飞到心上人的身边,不过,两人的心是相通的。想当初,两人在一起,生活在金屋玉笼之中,家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如今两人相隔万里蓬山,难消相思之情。
词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遲一点通,是借用词人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名句;金作屋,玉为龙,是借用唐代诗人韩偓《无题》中绣屏金作屋的名句;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引用了南唐李煜的《忆江南多少恨》的词句。
宋祁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信手拈来,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作词一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谓是词人髙手。
正是:千古文章一大抄,看谁抄的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