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逢未世,人才凋零。

清王朝曾经有过能人倍出之时,不过那是在康乾盛世之前。在战争中,在稳定大局的情况下,人才是被锻炼出来的。《红楼梦》好似满清的预言。在道光之后,子嗣愈来愈少,最后只能从旁支过继。如果在康熙年间,诸子均英豪,绝对不会由一女子把持政权几十年。

也许是和平时期的放松,也许是纸醉金迷的腐蚀,奢侈靡烂的满族统治者从皇室到贵族,甚至到八旗子弟,已不复当年的朝气,己进入迟暮之年。

二、宫庭斗争,懿贵妃上位的必然。

1唯一的皇子,咸丰帝子嗣艰难,唯一的儿子就是同治。所以为了这个孩子,打破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任懿贵妃参与批折子,给了她初步管理朝政的训练。

在宫庭斗争中,慈禧聪明过人,在辛酉政变中,使用安德海,联系恭亲王,一举将八顾命大臣成擒。两宫垂帘听政。恭亲王作议政王,初露头角。后来又罢免了唯一能从政的恭亲王,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朝政。

阴险狠毒,因为同治偏重慈安,以放纵的方法害了这个儿子,又怕媳妇当皇太后,抢班夺权,杀掉怀孕的儿媳,一尸两命,为了过继立光绪为皇帝,害死了慈安,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心狠手辣。

三、政治手段。

在决定政策上,慈禧有她的过人之处,八旗子弟皆纨绔,在满清旧贵族的反对下,她利用曾国藩的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但是却有制衡手段,逼得曾国藩把湘军分为淮军,和左宗棠所带之部,曾国荃早致仕。并通过曾国藩家书向慈禧表忠心。袁世凯也在她的威攝下出卖了光绪。

在不仿碍她的统治时,她对洋务运动是支持的,在洋人支持光绪时则利用义和团反击,失败后,甘作洋人奴才,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宁与友邦,不与家奴,都是她的名言。

慈禧垂帘听政多年,是满清王朝末世的特点,没有人玩的过她,是女子又何仿,末路终究有人带领,满清即将结束。

这位朋友,可以肯定地告诉您,“垂帘听政”不是从慈禧开始的。

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垂帘听政”是在什么时候呢?

高中时我们学过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文中的赵太后就是中国“垂帘听政”第一人。

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占领了赵国三座城池。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而齐国坚持要把太后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当人质才肯出兵援助,太后自然是不答应。强敌压境、情势危急,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最终说服赵太后质子于齐,换取救兵,解了赵国之围。赵太后由拒谏到纳谏,当为“垂帘听政”第一人。

女皇帝武则天

唐朝武则天,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她在称帝之前,也做过皇帝的主,搞过“垂帘听政”。

理学风行的宋朝,虽说刻板,却出了两个“垂帘听政”者。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她熬死了两任皇帝,英宗和神宗,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受英宗之托”,垂帘听政。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在恭帝即位时,她被尊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北宋同时期,还有与之对峙的辽国萧太后,其子辽圣宗即位时,她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萧太后还真了不起,与宋朝争斗22年,逼迫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檀渊之盟”。

北京《萧太后巡礼》表演

最后说说清朝的慈禧太后,她是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时间最长者。

慈禧太后执政时,两度引退,三次垂帘,前后时间长达47年之久。

可以。

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

历史上的慈安太后,由于存在感不强,一般认为她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而慈禧太后存在感很强,一般认为她是晚清最有权力的女人。但实际上,慈安活着时,她才是整个清朝地位最尊贵,最有权力的女人。

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

因为咸丰病死时,为了避免皇权旁落,做了两手准备。

一是让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授予他们“赞襄一切政务”的权力。

通俗的说,就是咸丰皇帝赐予八大臣对全国奏章有“草拟”权;

二是赐予慈安“御赏”印章,让她监督八大臣并监护同治。

通俗的说,就是赐予慈安“披红”加“盖印”的至上权力。

当时,虽然咸丰也同样赐予了慈禧一枚“同道堂”印章,也给了她“披红”加“盖印”,监督八大臣并监护同治的权力。

但是,古代大户人家的大小老婆,是有排名先后的。八大臣草拟的奏折,慈禧和慈安要同时签字加盖印才有效。而且慈安是正牌皇后,所以她的印章要盖在慈禧之前。

这样一来,小老婆慈禧的法统,天然就弱于了大老婆慈安。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慈安权力这么大,为什么晚清抛头露面的都是慈禧在出面,而看不到慈安的影响力呢?

是这样的。慈禧和慈安,一小一大,她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就是限制权臣,维护她们垂帘听政的权力。而慈安是正宫娘娘,她要维护自己的正宫形象,所以很多事情她都不方便露面表态。

举个例子说。辛酉政变之前,肃顺与两宫太后爆发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当时两派人都在争取全国官员的支持和同情。两宫太后这边是慈禧带着小皇帝同治借祭祀巡视之机,对着地方上的臣子们哭泣,声称肃顺欺负她孤儿寡母,欺君罔上,到处装可怜。

这种丢面子的事,慈安这个正宫娘娘怎么可能拉得下脸去做?对于慈安而言,慈安去抛头露脸就好了,她要做的,就是等慈禧把事情办完了,她再签名、盖印。

另外,慈禧、慈安这么分工,也有好处。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慈禧把事办砸了,慈安还可以出来收拾残部。不至于让她们没有退路。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德海案。

1869年,慈禧的心腹安德海被山东巡抚丁宝桢逮捕。当时同治想杀安德海,恭亲王奕訢也想杀安德海,满朝文武很多人都想杀安德海。这个时候,慈禧就尴尬了,她没有退路了。最后是慈安拍板,下旨杀安德海,才平息了这场事件。

事后,慈禧丢了一点面子,但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制度并未受影响。因为大家觉得有慈安做最后一道保险,让太后听政,好像也没什么不妥的。

所以说,慈禧和慈安是有分工的。她们二人,一个“优于才”,一个“优于德”。不能说慈禧露脸露的多,就说她的权力比慈安大。事实上的情况是正好相反。慈禧其实就是个跑腿的苦逼CEO,慈安才是坐着数钱的大清公司董事长。

关于慈安压倒慈禧,还有几个例子。

其一是同治大婚选皇后时,慈安看中的阿鲁特氏(慈安是阿鲁特氏的表姨)就压过了慈禧看中的富察氏。慈禧当时根本不敢在这种事情上与慈安叫板。

虽然阿鲁特氏后来是被慈禧逼死的,但是阿鲁特氏之死,慈安应该也是点了头的。因为阿鲁特氏曾说过负气的说过一句话:“我是从大清门进宫的皇后”,暗指自己说根正苗红的皇后娘娘。

此话大部分人认为是针对慈禧的,因为慈禧没当过皇后。但是这话对慈安来说也是极其不友好的,因为慈安也不是原配皇后,慈安是继任皇后,他进宫时,走的也不是原配皇后才有资格走的大清门。所以由此应该可以判断,慈安后期对阿鲁特氏可能也不如先前那般待见了。

慈禧后来逼死阿鲁特氏,慈安很有可能是点了头的。而逼死阿鲁特氏,最后的黑锅也全背在了慈禧头上,慈安的名誉不受影响。

其二是同治和光绪的抚养权,一直被慈安牢牢捏在手上。

根据《清实录》的记载,同治登基后,哪怕是在两宫垂帘后,同治皇帝大部分时间都与慈安同住,而不是跟他妈慈禧住在一起。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祖制,另一方面是慈禧对慈安的敬畏。后来光绪皇帝登基,他在慈安生前也是大部分时间都与慈安同住。一直到慈安病死才与慈禧同住。

因此可以说,慈安在皇帝的抚养和教育上从没失去过最高权力,不存在同治和光绪与慈安不亲的问题。

总的来说,慈安是正宫皇后,她有天然的话语权。慈禧只不过是皇帝的生母而已,在法统上是远不如慈安的。如果慈安要跟慈禧硬刚,慈禧占不到半点便宜。只不过因为慈禧把自己的利益和慈安绑在了一起,两人没必要为了一些小事内斗。并且慈禧在外面抛头露脸,慈安在宫里装好人,这对慈安来说也无伤害。现在大家都骂慈禧祸国殃民,有人骂慈安了?这才是慈安的厉害之处。

当时甚至有老百姓赞道:“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这种不干活,还能领工资的好事,去哪找?

但是如果两人真的闹掰,慈禧就得掂量掂量后果了。

另外,再说一下慈安对慈禧的所作所为,为什么不限制的原因。

其实从慈禧揽权的整个过程来看,慈安在世的时候,慈禧并没有做什么很坏的事。唯二过分的事,可能就是纵容安德海,逼死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了。

但前面也解释了。安德海之死,是慈安在幕后拍板,阿鲁特氏之死,其幕后应该也有慈安的授意,并不全是慈禧的意思。

所以说,慈安活着时,慈禧并没有在大方针上与慈安对着干。

至于说慈禧在公元1884年发动甲申易枢,完成大权独揽。那个时候慈安都死三年了,已经约束不了慈禧了。

PS:慈安之死应该也与慈禧无关。

首先,慈安被毒死一说,属于坊间传言,可信度不高。不能说慈禧有毒死光绪的嫌疑就反推她也有毒死慈安的嫌疑。并且,慈禧毒死光绪是在其被软禁的前提下干的。而慈安当时的人身自由没问题,怎么那么容易就被慈禧毒死?

其次,慈禧不必犯风险毒死慈安。她们两个人合作一直都很协调,连册立光绪这种重大决策都没有分歧,怎么会在1881年这个没有任何事件,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翻脸呢?况且一旦事迹被泄露,慈禧的老命必然不保。她又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