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确有姚汝能这个人姚汝能,他对后世最大的贡献就是写了一本《安禄山事迹》,给后人提供了研究安史之乱最靠谱也是最一手的资料。
实际上,《长安十二时辰》的男主角张小敬,就是马伯庸根据《安禄山事迹》中的一句话塑造出来的,原文是这样的姚汝能:
“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姚汝能,便即枭首,屠割其尸。”除此之外,各种史书也好,民间传说也罢,再无张小敬这三个字眼,所以,你不得不佩服马伯庸的想象水平。
尽管姚汝能留下了这么一本珍贵资料,但其本人在史书上却和张小敬一样,没有什么详细记载,只有两处曾提到此人姚汝能。
一处是南宋时期藏书家陈振孙所著《书录解题》,《四库提要》卷64曾记载:“汝能始末未详,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官华阴县尉,未详里居,则宋时已无可考矣姚汝能。”这里说的很明确,姚汝能生死年月不知道,籍贯是哪里不知道,曾当过华阴县尉,到宋朝时就没有可以考证他的东西了。
另一处是清朝光绪年间刊刻《安禄山事迹》一书时,在题跋中被提到,“《安禄山事迹》三卷,署华阴尉姚汝能撰”。这里也仅是提到了他的官职。
从上述能查的到的资料来看,根本就没提及姚汝能的先人是谁。
所以,电视剧中姚汝能说自己是姚崇的孙子,其实并无证据支撑,马伯庸这么写,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看到的证据。
姚崇是大唐名人,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所以有理由怀疑,作为电视剧中出现的人物,姚汝能说自己祖上是姚崇,不排除他借此给自己脸上贴金之嫌。
对于《长安十二时辰》中,姚汝能的内心纠结,我是这么看的:
1 出身显赫,历经波折从剧中我们可以得知,姚汝能出身显赫,家中世代为官。
尤其是他的爷爷,曾是一代贤相,可谓名噪一时。
但是,由于他父亲犯下大错,被斩杀,家道开始中落。
我想,这其间,姚汝能一定感受到了许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从心底里,他希望干成惊天动地的大事,建功立业,重新光耀门楣。
所以,在剧中,我们看到姚汝能跟张小敬一起查案的时候,还是很尽力的。
2 耳濡目染,权衡利弊但是,姚汝能生于官宦世家,从小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
他很清楚在官场中,一旦站错队,做错选择,会是什么样严重的后果。
他从小耳濡目染,很自然地就学会了权衡利弊、计较得失。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和太子党的博弈时时上演,姚汝能站在旁边,看得很清楚。
他很本能地就要去权衡这里面的得失利弊,故而,常常会表现得很纠结。
3 虽有热血,但也怕死李必让檀棋去救张小敬的时候,让她带上姚汝能,还说姚汝能“虽表面油滑,但内心藏着一股血性。关键时刻,可信”。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姚汝能本心是好的,火热的,算是热血男儿。
但热血归热血,他终究是没有上过战场的人,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所以,当真的面临生死的时候,他还是会害怕,这是人的本性。
4 人性复杂,形象丰满其实,《长安十二时辰》之所以能够大火,除了服化道考究,摄影制作精良等等因素之外,对角色的细腻刻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过去有许多戏,总是把一个正面角色描写得很完美,一个反面角色塑造得十恶不赦,我觉得这是不真实的。
而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角色的塑造就不会那么脸谱化。
就拿姚汝能这个角色来说,你不能单纯地说他好或者不好。因为人性是复杂的,人物的性格也是多面善变的,这样真实的描写,才能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以上就是我对姚汝能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时常会表现出内心纠结的一点儿看法。
欢迎大家多多发表意见,多多交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