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科举制度始于!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隋文帝杨坚运用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原因是以前的官员都是在贵族中产生,这些官员不一定有才,真正有才的平民百姓就不可能有做官的机会,废了人才。到了唐朝,仍然沿用这个制度,不过不全运用这个方法,还用一些隐士,这些隐士不考试也可以做官。隋唐时考试个人可以报名,到了宋代,必须有地方推荐才有资格考试,到了明清,考试制度比较完备了,采取逐级选拔方式,清代更细,县级,童生考秀才;省级,秀才考举人;国家,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试。科举制度对人才资源的运用,起到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有才的平民百姓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像范仲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过从明末到清代存在舞弊现象,剥夺了一些人施展才华的资格,像蒲松龄等,屡试不中。这个制度在清末结束,实行了1000多年,这个制度不仅在我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世界文化交流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少国家也学习我国的科举方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创立的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度始于。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科举制度始于,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科举制度始于,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科举制度始于?哪个皇帝创立的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科举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北周灭了北齐以后,忽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北齐虽然皇帝都是昏君,可选官制度的改革却卓有成效。
两汉选官采用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权力,始终都掌握在贵族手里,可操作性太大了。
因此到北齐末年,出现了秀才对策的制度,通过策问的方式,选拔有才学的人通过考试,继而成为秀才。秀才分为上、中上、中、下四等,其中上和中上两等才能够选拔做官。
依秀才策问,唯得中第;乃请试经业,问十条并通。擢授国子助教,迁太学博士。依魏齐制度,秀才、孝廉考第有上、中上、中、下四等,中上以上方可叙官。--《北齐书》
杨坚看到这个制度以后,甭提多高兴了。他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新星宇宙,这是摆脱门阀制度的最好方式了。于是乎到了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以后,便提出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的方法。
所以你觉得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呢?准确来说,论起源还要算是北齐,可是论正式在全国发起,自然是隋朝。
一、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诞生了门阀制度。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是重要的选官手段。判断一个人廉洁我们可以直观去看,也就是家里穷得叮当响,一般都蛮廉洁的。可是判断孝顺似乎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
所以说举孝廉选官的可操作性实在是太大了,一般当官的都会选择自己家的子孙后代为孝廉,这样一来他们家世代就能做官了。
时间长了以后,汉朝皇帝自然很不高兴这种做法,于是底下人又换了个政策,叫做转圈圈政策。你推荐我家的子孙,我推荐他家的子孙,他再推荐你家的子孙。这么一来大家的子孙后代又都能做官了。
当然了,为了体现孝顺,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办法,那就是看父母去世时你给他们多少陪葬品。有些孩子为了体现自己孝顺,恨不得去借高利贷来置办陪葬品,以此显示自己的孝顺。这就是为啥汉朝大墓特别多的原因。可把曹操高兴坏了,大赚了一笔。
这么搞下去会形成什么?自然也就是士族集团了。比如说袁绍家是四世三公,杨修家是五世三公,一个个都牛得很,其实都是暗箱操作。
这帮人为了保证家族的先进性,甚至垄断了读书的权力。普通人家甭想读书,除非你是特别好学的那种人,还特别聪明,才有可能在贫穷的前提下读上书。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搞九品中正制。其实也就是换汤不换药,他们把人才分为九品。可是担任中正的这个人,却依旧是朝廷高官。
这么一来他们还是可以把自己的家族子弟选为上上品,继而弄到朝中做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集团,其实实力非常强大。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门阀集团。
二、科举制度是隋文帝对付门阀的有力武器。这些门阀不光手握大权,甚至天子的权威都会受到这帮人的影响。那想要掌握实权的皇帝,心里自然老大不高兴了。
封建时代的皇帝,一辈子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实现彻彻底底的集权。只有把大权全都掌握在自己一个人手里,他们才放心。可是隋文帝发现有门阀要分他的权力,你觉得他高兴么?
世上本就应该只有皇帝才有世袭的权力,现在你们各大门阀世家居然也能搞世袭,这是想要干嘛?抢权吗?司马懿他们家不就是以士族的身份,加上几代人的夺权,最终篡位的嘛!
隋文帝杨坚本人也是这么个模式。所以你要对付门阀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隋文帝就看上了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制度,可以选拔出一批真正有学识的人出来做官,而不是通过关系走上台前做官的人。最重要的一点是,科举制度的出现,真正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通往上层社会的大门。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除非有战争,你在战争中立了功,否则士农工商的身份,基本上是不可能转变的。你是种田的,那么你的子孙后代就都是种田的。
科举制度却能让一个世代种田的家族,忽然之间走出一位达官显贵。这就是科举制度的魅力所在。如果你觉得这还是不公平的话,那这个世上可就没什么公平可言了。
三、真正把科举发扬光大的还是武则天。武则天是个猛人,隋文帝、唐太宗都没能彻底解决门阀的麻烦,可是武则天却把这帮人一网打尽了。
为了获取人心,在打压门阀的同时,武则天还刻意完善科举制度。武则天在天载元年,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了科举制度中的殿试。
除此之外,武则天还特地增加了武举。这可是一项创举,武举由兵部负责主考,设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摔跤等各考试科目。那个拯救唐朝的大明星郭子仪,就是武状元。
在武则天的推广之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了唐朝及其以后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一直到了清朝末年才算彻底取消。
总结:科举制度已经很公平了。相对来说,在古代几千年文明中,你还能找到比科举制度更公平的了吗?皇帝开国以后,他的亲戚自然是要做官,那些功臣的后代自然也要做官。这是你无法改变的,要是这些人的后代都做不了官,那他们干嘛费那么大劲儿去打江山呢?
剩下的官职,可就都是留给科举制度的了!真正能够给国家做贡献的人,往往也都是在科举制度中诞生的人。
因为世袭做官的人,或许智商有问题也说不定。可是科举制度考出来的人,智商绝对是人中龙凤。不少人批判八股文,这的确是科举制度的一种弊端,但是不能因为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走进了死胡同,就彻底否定了科举制度存在的意义吧?对贵族当然没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对普罗大众来说,却是唯一的晋升通道。
参考资料:《北齐书》、《旧唐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