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至今已经在月球留下了近200吨的“垃圾”,大概会永久地保存在月球上,不太可能专门发射火箭处理掉它们,反而它们都代表着人类史上的奇迹,会被妥善保存。
人类迟早是要走出地球的,探测月球的活动都是为了以后铺路,虽然还十分遥远。那些曾经的探测器在月球几乎真空的环境中,电子设备会逐渐丧失作用,但是人类和探测器活动的痕迹,却能够长久地保存在去,合金的探测器外壳则几乎可以永久地在月球保存,除非倒霉被陨石、小行星砸到。也不必担忧它们会对月球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因为那本就是一片不毛之地。
它们也算是“遍布”整个月球正面,只有我国探测器着陆在了背面。不过相较于月球的体积来说,它们又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估计也不会影响到未来人类的月球开发活动。人类文明初期在地球上留下了很多痕迹,现在都被人类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登月的痕迹是人类探索更广阔未来的开端,意义很大。
月球够大,这些遗迹的存在不像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那样会对人类探测器有较大威胁,或许在未来会被建成一个个小的保护区,专门放置这些登月遗迹,展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一个又一个奇迹。
可惜了,月面微型生态圈实验中长出的棉花“冻上了”,言外之意就是死掉了。在月球背面白天再次来临的时候温度回升,酵母菌或许会继续活动分解棉花幼苗。
嫦娥四号的月面微型生态圈实验,装了几种植物,拟南芥、棉花、土豆等,酵母菌和果蝇,配好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地球空气,本来是想观察它们一个生长周期的规律,但没成想只长了几天,还只长出了棉花幼苗,其它植物和昆虫都没能活。登陆器外侧蒙着一层隔热反光的材料,白天还好能隔热,棉花苗还能长,棉花嫩苗就是在月昼和月夜来临之间长出来的,那时候温度本身不太高,加上月球表面的更多以热辐射的方式传导热量,登陆层的反光隔热层还有作用,依然有光照。
但是月球夜晚就惨了。一是长达14天的无太阳光照的情况,这么长时间无光照植物会死掉;二是嫦娥四号月面微型生态圈那个“罐子”虽然有保温层,,但是月夜供电有点紧张,保温层也不大好用了,可惜还是没能抵挡月球夜晚接近零下180℃的极端低温,嫩芽就被冻了,其余植物可能也长不出来了,果蝇也孵化不出来了,或许只有酵母菌有可能挺过月夜,最后将容器内的一些有机物分解了。
月球的环境还是太残酷了一些,或许只有生长周期比较短的动植物,挑选合适的时候登月,尽量避开月昼的极端高温和月夜的极端低温,孕育生物才容易成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