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霞(1967—) 河南商丘柘城县人郑海霞个人资料简介。国家女篮优秀中锋,身高2。06米。
1980年被选入武汉部队篮球队,因其身体高大而灵活,很快选入国家女篮青年队,1983年又入选国家女篮队郑海霞个人资料简介。1982年和1984年代表中国青年女篮,两次获得亚洲青年女篮锦标赛冠军。
1983年代表解放军队获第5届全运会冠军,代表国家女篮获世界女篮锦标赛第3名。1984年又获得第23届奥运会铜牌。1986年在第10届世界女篮锦标赛中获第5名,第10届亚洲运动会获冠军。她善跑善跳,篮下强攻威力大,是国家女篮主要得分手。在国内比赛中曾被评为全国最佳阵容,1984年在奥运会预选赛中被评为最佳青年选手,1985年第6届“波罗的海杯”国际女篮选拔赛中获“最佳得分手奖”和“最佳篮板球奖”,1986年在第10届世界女篮锦标赛预赛中获“最佳中锋奖”,在决赛中获“最佳得分手”称号。
她还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和新长征突击手。
曾担任重庆郑海霞个人资料简介、空军女篮主教练。1999年当选中国篮球运动50杰之一。现任八一女篮领队。
郑海霞曾伴随国人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日子。昔日的“中国女篮第一中锋”如今已成为八一女篮的领队郑海霞个人资料简介,近日,她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中国女篮有很多要学的”
郑海霞是第一位赴美打过职业联赛的中国女篮运动员(洛杉矶火花)郑海霞个人资料简介,她以灵活协调、能攻善守的特点赢得了美国乃至世界球迷的喜爱。
谈起自己在WNBA的经历,郑海霞认为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与国内相比较,郑海霞认为,WNBA和WCBA的起点其实差别不大;但美国女篮受男篮的长期熏陶,发展要远比国内女篮迅速。
另外,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国外球员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勇于拼搏,而中国球员在这方面表现得较为含蓄和被动。“中国篮球应该善于走出去,请进来,这对整个亚洲篮球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郑海霞说。
郑海霞1967年生于柘城县,身高2。04米,是世界女篮最优秀中锋,亚洲第一位加盟WNBA的著名球星。
郑海霞1980年被选入武汉部队篮球队,很快入选国家青年队。1982年,郑海霞进入八一队, 1983年如愿进入国家队。由于国家队的需要,郑海霞直到31岁才退役。
退役后的郑海霞走上了八一女篮教练员的岗位,1999年她成功地带领八一女篮返回甲A行列。如今郑海霞担任八一女篮的领队,是军中最年轻的女大校之一。
1983年世锦赛上,郑海霞随国家队赢得季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7岁的郑海霞即以中国女篮主力中锋的身份参加并取得铜牌;1992年,郑海霞和队友再次获得巴塞罗那奥运会的银牌;1997年,郑海霞参加了美国WNBA的比赛,成为涉足该项赛事的第一位亚洲人。
郑海霞绝对是中国女篮历史上最著名的球星,身高2。04米的这位中锋一直是中国女篮的内线绝对核心。郑海霞曾经随中国女篮出战4届奥运会、4届世锦赛和8届亚锦赛。
。
郑海霞,中国最高的女军人,军中最年轻的女大校之一,世界女篮最优秀的中锋,亚洲第一位加盟WNBA的著名球星。作为新中国著名的优秀运动员,郑海霞曾参加过四届奥运会、四届世界锦标赛、四届亚运会和八届亚洲锦标赛,为中国女篮写下一个辉煌的“郑海霞时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当时还很贫困落后的河南商丘小县柘城,12岁的郑海霞被商丘体校看中,使她有机会第一次接触到篮球,从此这个农村女孩便全身心地融入到篮球——这项当今世界最流行的运动。
郑海霞的原名叫郑英华,小名叫海霞,那是因为当时流行的一部电影中的主角“海霞”而得名。
两位至今仍留在河南老家的姐姐郑秀芳和郑秀英,身高都不到1。7米,郑家的亲属中身材挺拔的也难得一见,惟独排行第五的小妹海霞如雨后春笋般势不可挡、节节攀升。1980年,13岁的郑海霞就远离父母的呵护,被送往离家数百里的武汉,在武汉部队,郑海霞真正开始接受正规的篮球训练。
1981年,在四川达县举行的全国青年联赛上,14岁的郑海霞人生有了一次重大的转机——当时八一青年女篮的主教练陈常凤相中了这位大个子女孩。陈常凤在五十年代曾被贺龙元帅誉为篮球场上的“小老虎”,豆寇年华的郑海霞被这位铁娘子招至麾下,又一员虎将呼之欲出。
多年之后,已经威震世界篮坛的郑海霞,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独自品味着失去双亲的剧痛,陈常凤指导的家就成了海霞的娘家。每年的除夕,亲情最深最浓的日子里,海霞都会与陈指导相依相伴。
对于海霞,多年来,陈常凤一直身兼严师与慈母的双重身份,只有在她这里,叱咤风云的郑海霞才能找到让心灵稍作休憩停靠的港湾。
1983年,16岁的郑海霞在陈常凤指导的锤炼下逐渐展露锋芒,被选入国家队,开始了她篮球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历程。随着年龄、身高的增长和世界大赛的磨砺,郑海霞的进步之快令人称奇,年仅17岁就成为中国女篮的主力中锋。她身高体壮却能攻善守,成为中国篮球史上第一个灵活协调、得分能力极强的高大中锋。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就在中国女排奋力搏杀、成功登顶的同时,国人对女篮的姑娘们也寄予了厚望。以奥运预选赛第一名的战绩杀入奥运会的中国女篮,最终夺得铜牌,实现了中国篮球历史性的突破。郑海霞投篮命中率高达59%,居全队之首,被外国记者称为“中国的长城”。
五星红旗在奥运会的篮球场上冉冉升起之时,17岁的郑海霞耳边回响的却是队友宋晓波的话:“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实际上才走了一半。登上世界高峰的最后那两个台阶,比现在这一半还要艰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女篮凭借外线投篮准确、打法灵活多变、反击快速有效等特点在世界篮坛独树一帜,特别是在内线拥有了郑海霞这样无人匹敌的超级中锋后,中国女篮成为世界冠军最有力的挑战者与争夺者。
在花样的年华中,实力的累积为郑海霞带来王者的霸气与自信,多少次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使她成为队中的精神领袖,也让对手深深震慑,中国女篮进入“郑海霞时代”。
1992年,中国女篮出征巴塞罗那奥运会,在这片斗牛士的土地上,中国女篮经过艰苦卓绝的搏杀,历史性地闯入决赛。
但在决赛中,中国女篮多次错失良机,负于经验老到的独联体女篮,最终与奥运会金牌失之交臂。如果说人生的辉煌像一道彩虹照亮天地的话,那么,人生的遗憾则是一种感悟,让岁月之河在心中流过而百感交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女篮在“郑海霞时代”,曾拥有郑海霞、邱晨、宋晓波等世界最优秀的球星,她们在1984年奥运会、1986年世界锦标赛、1992年奥运会和1994年世界锦标赛上,有四次绝好的机会与实力去夺取世界冠军,但最终都未能如愿。
这是中国女篮的遗憾,更是郑海霞这位数十年难得一现的篮球天才心中永远的痛和挥之不去的惆怅。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29岁的郑海霞参加的最后一届奥运会,由于长年征战,海霞伤病缠身,体能严重下降。而延用多年的“海霞战术”使得中国女篮过分依赖郑海霞,全队得分手段单一,在强调集体配合、快速多变的世界强队的凌厉攻势下,中国女篮未能进入前八名,最终含恨而归。
一个辉煌的“郑海霞时代”,一个中国女篮最强盛的时期,就这样令人感伤地落下了帷幕。在中国国家女子篮球队的十三年,作为绝对主力的郑海霞,拥有四届奥运会、四届世界锦标赛、四届亚运会和八届亚洲锦标赛的参赛纪录。这样的战绩在集体项目运动员中绝无仅有,郑海霞作为中国女篮乃至世界女篮历史上最优秀的中锋,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女篮那个辉煌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一场好的爱情并不仅仅是一个花好月圆的大团圆结局,即使中途缘尽分手,也依然可以成为一生的珍藏。那段十四个月的情缘,让海霞第一次尝到爱与被爱的滋味,也第一次体会到关于爱的所有苦辣酸甜。高大的身躯内蕴藏着一颗纤细的女人之心,爱穿唐装,爱用精巧的小饰品点缀运动队中单调而紧张的生活,海霞细心地体味着生命中的点滴快乐。
对于这个因为认真而美丽的女人,一份平凡而真实的感情不应只是梦中的风景……
2005年2月1日,中国女篮队员隋菲菲正式与美国萨克拉门托君主队签约。作为第一个登陆WNBA的中国球员,郑海霞在九年之后又将自己的爱将送进了大洋彼岸世界篮球的最高殿堂。
1996年,美国举办首届WNBA赛事,郑海霞应邀加盟洛杉矶火花队。在WNBA,对抗和攻防节奏以及每个球员的战术素养都是世界一流的,首个赛季,郑海霞平均每场取得9。3分并拿下4。4个篮板球,她还以61。8%的投篮命中率居全WNBA之首。球场上的海霞是对手难以逾越的高峰,偶尔失手,海霞依然报以轻松的微笑,东方女性特有的亲和力为她赢得了众多的美国球迷,在全部28支参赛球队的四百多名球星中,郑海霞以她爽朗亲切的形象,赢得了首届WNBA唯一的一个最佳体育精神奖。
1998年,刚刚回国的郑海霞拿着她的X光片,找到了国内最好的运动医学专家,他们的诊断和美国专家一样:腰椎间盘突出、骨刺、粉碎性骨折,医生建议她永远停止篮球运动。
但是,仅仅三个月后,郑海霞再次走上了篮球场,出任八一女篮的主教练,因为在那一年的全国女篮甲级联赛中,八一女篮意外降级,爆出了国内篮坛的最大冷门。
郑海霞临危受命,回到自己的娘家八一女篮,既当主教练又做球员,苦战一百五十多个日夜,海霞与她的弟子们终于以乙级联赛冠军的身份,重新杀回甲级联赛的行列。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