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血滴子秘史,我来回答。
负责任的说血滴子秘史,这世界上没有血滴子这种武器。
所谓血滴子,血传说是一种罩子,顶端是铁链,罩子的边缘都是像牙齿一样的尖刀血滴子秘史。使用时一手抓住铁链,一手将血滴子抛向敌人,血滴子会像飞盘一样不断旋转。一旦罩住敌人,就会将首级切下来。
其实血滴子秘史,大家随便想想,这个东西就是不可能存在。
大体上,它类似于蒙古人的套索,但套索只是一个绳子,而且是以套住马匹为主血滴子秘史。
因为马匹奔跑时候,一般不会突然变相,蒙古骑手去套马通常用套马杆,并不用向血滴子一样投出去,所以准确率较高。
如果是要去套一个大活人,除非对方是白痴或者半身不遂,不然根本就不可能套到,随便一闪就躲开了。
其实,血滴子只是一个暗杀组织,主要在雍正帝在尚虞备用处(俗称粘竿处)的秘密部队。
他们主要用于对付那些不便于公开审判的人,采用暗杀方式将他们杀死。
因为古代没有照相机,所以杀死这些人后,血滴子队员会将首级斩下,交给队长以确定完成了任务。
被他们杀死的人,都是没有首级的,就以讹传讹,出现了血滴子这种武器。
血滴子,光听名字就觉得够恐怖的。血滴子据说是雍正发明的,血滴子的前身是粘杆处,什么是粘杆处?
就是负责粘知了的部门。
难道雍正爱吃知了!
记得小时候,经常用竹竿捉知了,先找来一条长长的竹竿,竹竿前头粘上面糊糊,对准树上的知了迅速一粘,一只知了就捉住了!
多的时候,一天能捉到几十只,洗剥干净之后放入油锅里一炸,一盘香喷喷的炸知了就做好了。又香又酥又脆,别提多美。
不过,雍正不好这口。到了夏天,知了一齐叫喊,十分聒噪,影响了工作和休息。雍正是个喜欢安静的人,为此他专门成立了粘杆处,负责驱赶知了。
后来,雍正惊奇地发现了粘杆处的另外一个妙用,这个妙用让他大喜过望。
原来,皇宫里面的树一般都好几百年了,枝繁叶茂,直插云天,一般的竹竿根本够不着树梢的知了,这时候,需要借助于梯子。
仆人爬上梯子之后,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一眼能望到很远,皇宫内外都有谁,哪个大臣来了,哪个大臣又走了,谁和谁在窃窃私语,都能看的一清二楚。
此时的雍正还只是四阿哥,为了得到皇位,他正与八阿哥、十四阿哥斗的你死我活,雍正需要时刻了解皇宫内外的情况。
就这样,粘杆处成了特务机构,它就像雍正的一双眼睛。
粘杆处为何又叫“血滴子”呢?雍正继位之后,他觉得粘杆处知道的秘密太多了,于是将他们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就算这样,雍正还是不放心,他把粘杆处的名称也改了,改成了血淋淋的名字“血滴子”,这个称谓倒是和雍正残酷冷峻的风格十分搭。
血滴子,一个全新的特务机构诞生了!
传说中,血滴子有两样致命武器,一个是致命头套,一个是致命毒药。
致命头套,类似于鸟笼子,笼子里面暗含机关,笼子外边连着一个长长的绳索。
使用之时,将头套掷向敌方头颅,盖住目标之后,头套内的机关会自动收缩,只听咔的一声,敌方的头颅就被生生地切断了。
这个时候,只需把绳索一拉,人头就到了手里,目标成了无头之鬼,轰然倒地,场面既血腥又吓人!
致命毒药就更厉害了,它是由广西苗族一种叫“撒树”的毒树汁液,混合蛇毒练成而成,这种毒药邪性无比,皮肤只要粘上一丁点,就会立即溃烂。
假如全身粘上了毒药,那么就会迅速溃烂,直至化成一摊血水,就与世界上彻底说拜拜了。
《鹿鼎记》里面,韦小宝就见识了这种毒药的厉害,书中叫作“化尸粉”,这种粉不沾血还好,一沾血,会将血化成黄水,越化越多,直到将尸体化成了一摊血水。
老厉害了!
不过,这都是小说杜撰的,真实的血滴子不可能这么厉害了!
血滴子后来为何消失了呢?雍正死了之后,乾隆继承大统,乾隆继续利用血滴子控制皇宫内外,后来,乾隆死了,嘉庆继位。
嘉庆发现血滴子成了和珅祸国殃民的工具,于是在诛杀和珅之时,连同血滴子一同清洗了,从此以后,血滴子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