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农村种芝麻,为何要一根一根的挑着去割,而不是一次割完?
这叫间着杀芝麻。这种割法是种的少,一分地到三四分地之内,超过半亩或大片种植的还是要齐头推进割完的。
芝麻的成熟是从最底下一个莢一个莢的往上成熟裂开,一个莢裂开后如遇风,就会有芝麻粒落地,芝麻粒太小,没法捡起,就糟蹋了。
一块地的芝麻不可能长的太齐,总会有早几天成熟和晚几天成熟的,早成熟的莢干裂到半高,晚成熟的才刚渐成熟,早成熟的就有的芝麻粒落了地。
这时如果种的少,一二分地,就可间着杀,别平杀,把早熟的间着杀了,留下晚熟的,过几天熟了再杀掉,这样,可以少落地少糟蹋芝麻,达到即丰产又丰收。
可是如果种的太多,这种杀法就不行了,一是太费事。二是因为杀芝麻必须要有一个大笸箩,杀芝麻是杀三两棵就要在笸箩上方倒过来磕打几下,把芝麻粒磕打进笸箩内,没有掉在外面糟蹋掉,然后再继续杀继续磕打。
如果是平杀,则可任意挪动笸箩。可如果是间杀,则笸箩无法任意挪动,因为还有长着的芝麻,笸箩在地里无法放下。所以,芝麻种多了还是要平杀的,间杀不方便。
农民根据芝麻的特性,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俗语"扔下不扔上″,就是一棵芝麻是从下往上成熟的,底下的成熟有的已落地,但上边的还很嫩,底下刚成熟就杀掉,则上边收的都是黄皮,要尽量等上边的成熟才收割,上边的成熟要比底下的落地要多很多,所以说"宁扔下不扔上″。
芝麻大面积种植也是这个道理,宁可扔点早熟的,也要等几天晚熟的,因为晚熟的要比早熟落地的多很多很多。
这就是,芝麻种少了可以间着杀,种多了就应该稍等平杀。
鼻子挤出来的白色颗粒—可能是油脂类物质。
倘若你的皮肤很干净,也并没有螨虫的存在,那么当你鼻子挤出来白色的颗粒,那么极有可能是一些油脂类物质,比如油脂。
对于过多油脂的问题,我们一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需要使用热水轻轻的热敷我们的面部,刺激面部的血液循环,让毛孔增大;随后我们可以使用磨砂类的洗面奶来进行清洗,清除毛孔内过多的油脂;随后我们在使用冷水,或者是具有收缩作用的护肤水,让被清洁干净的毛孔锁紧。
●鼻子挤出来的白色颗粒—可能是脂肪粒物质。
说到脂肪粒,它主要是存在于我们的眼睛周围,但是在一些身体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它小的时候看起来就像小芝麻一样。通常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皮肤上出现了一些小口子,而我们的皮肤在进行自我愈合时,会产生一些白色的物质。而我们所见到的白色颗粒就极有可能是皮肤在进行自我愈合时所产生的物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