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大多时候是自学的,练到什么程度很难讲郑曼青。
首先郑曼青,太极拳应该是道家悟出来的,虽然悟者有其它武术功底,但太极拳是一种独特的拳种,甚至有人认为练习其它拳种对于太极拳的练习是一种阻碍。
其次郑曼青,就太极拳的修炼重悟和觉。首先要懂拳理。太极拳的拳理产生于易经。而易经本义距现在太久。所以学习太极拳拳理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不可能完全自学。
第三,学习太极拳也要经历三个阶段郑曼青。明理、明劲、明心。不管太极拳练到哪个阶段,只要误入太极拳能不能打的怪圈,太极拳的水平就无论如何也高不了。
第四,一阴一阳之谓道郑曼青。修也阴阳,不修也阴阳。人生无处不太极。当我们为谋事某物执着时,就算偏重,就是阴阳失衡。致虚极也,收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第五,何为明师?今人不重先贤,不读经典,只希望有谁可以指点自己以捷径。不可能!太极拳拳论一直都在,有人学习加上自悟成为“大师”,或得其一成二成,便开宗立派现身说法,大多是以讹传讹,混淆视听。传的越多,离本真越远。学习太极拳必须尊重经典,养浩然正气。
若有人问,我自己练到何种程度了?我没有比较过,也不愿去比较。练习太极拳大概有6年时间,从开始的一套陈式小架练起,越练越是模糊,越练越觉得不伦不类,后来通过网络和书籍开始学习拳理。一套七十多式的拳,就始终没有打到底过。或站桩,或一两式体悟揣摩,感受气血顺逆,内脏揉搓。
我之前右肩有很严重的肩周炎,推拿针灸药物都用过,可是效果不好,始终肌肉酸痛紧张,抬手时经常刺痛难忍。后来通过练习太极拳,知道了,肩周炎的病根不在肩而在胸隔膜处。
随着全身感觉的改善,有时也会有新的痛点增加,新的痛点消除。我便感觉,我是通过太极拳与自己的身体对话谈判,逐步改善健康,同时更加坚定自信。
如果这些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是要天下第一吗?人不能那样傻!
观点可能没有圈点之处,但都是自己的体悟,不喜勿喷。喷我也不会生气,喷人会反噬自己的。[祈祷][祈祷][作揖][作揖]
蒋发,是北派太极第一代宗师王宗岳的衣钵传人,对太极拳事业的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以及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不仅是赵堡太极拳派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六大派 (赵堡、陈、杨、武、吴、孙)的共同祖师,是北派太极的第二代宗师。
这个提法,也许有些人不理解或不同意。因为唐豪、顾留馨为了树立清初陈王廷为太极拳创始人,把明代的杰出先驱王宗岳、蒋发完全否定或贬低了。王宗岳则改为清乾隆时人晚于陈王廷;蒋发则完全否定,突出地宣传他是陈三廷的仆人和弟子,颠倒师生关系。故后人鲜知蒋发一生的功绩。如今恢复其名誉和功绩,会使受唐、顾蒙蔽的人感到突然,一时难以理解。
称杨氏太极拳传人是有条件的,1、有血缘关系,2、受过杨澄浦的指导,或父輩指导,3、著过书。符合这三种条件的,现出现在公众眼里的只有三人,按年龄排名,赵幼斌,著有《杨氏太极拳真传》;傅清泉,著有《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杨斌,著有《传统杨氏太极拳》。现在,这三本书都已公开出版,在下认为赵幼斌等编著的教材更具有指导性,其介绍了每式动作的用法,用劲的要领,这在其它书中是少有的。至于三人拳打的如何,谁的水平更高,网上可搜索视屏。在下认为赵幼斌打的中规中矩,傅清泉打的体松圆活,杨斌打的近似囯标(囯家体委编写的《太极拳运动》中的八十八式太极拳),孰是孰非,由看官自己认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