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计么有些人娈的麻木不仁,他们的心理怎样?

为什么有的人都变得麻木不仁?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的非常大的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优良传统、优良作风正在得到发扬。

为什么有的人都变得麻木不仁?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

一次回家的机会,正是中午十二点多一点。一位上了年级的老人,拉着装滿废纸的车子,在公路上走。不远处要上一个比较陡的坡路。当老人拉着沉重的车子,艰难的往前走的时候,有放学回家的三四个小朋友正赶回家吃饭。小朋友看到老人费劲的样子,马上上前帮老人推车。推上坡后,老人停下车,向小朋友们道了谢。目送小朋友们离开,擦了把脸上的汗,留露着温暖的笑容。这时在老人的心里藏的是对小朋友们感激的心情。小朋友的善举也感动着老人。

这也是社会美得的传递和发扬。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在蚕食着人们的心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网上见到的扶路边跌倒病人反受讹诈。帮人拉架反受打,躺在车前耍污赖,是对社会美德的污染。这些人肮脏的心灵,装的是以图賴,占取别人的便宜满足自已。但社会正气在增长,在传递,互帮互爱精神在发扬广大。

一个极其正常的事情演变成不正常的事件,追根溯源还是因彭宇案引起的“彭宇效应”。

因着哪位大人的一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扶她?”也就认定了“但凡掺扶者就一定是肇事者”的这样一个逻辑。其意义深远,影响至今。

今天我把这句话再翻译一遍:遇到摔倒的不管是男女老少,一定不能搀扶,因为只要你搀扶了,如果对方告你是肇事者你就一定是肇事者。

各位听明白了没有?

对正常的人来说,保护自己永远是第一要素,如果你明知道你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灾难,那么规避才是合理行为。

所以,我也会选择规避。我既不能忍受因我的善意带给我的却是羞辱,也经受不起因我的善意而蒙受经济损失。

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个别的现象,绝大多数的人不是这样,该做的还是要去做。

不!我是去做善事不是去碰大运。

利用他人的善意实施敲诈是大恶,什么时候这种恶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社会的风气自然就会好转。

彭宇案主审法官的错误在于”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甚至可以说违法。

我国法律规定的举证责任为“谁主张谁举证”。法律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才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彭宇案的原告在要求彭宇赔偿时并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是彭宇撞到的。他自己证明自己是被彭宇撞到的属于”自说自证”,这样的证据属于无效证据。

可主审法官却以一个违背社会道德的推理——你不撞他为什么扶他?将彭宇陷于绝境——使得彭宇既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讲道德的人,也无法证明老人不是自己撞到的。法官以”这个违背社会道德的推理”将举证责任看似“合乎情理”地分配给了彭宇,让彭宇去证明自己不能证明的事实,从而让彭宇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因为没有去过美国,难以描述彭宇案的主审法官在美国会有什么下场。

深圳虐童事件视频发布者王华礼被解聘,在社会上还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毕竟王华礼暴露在公众面前的是揭露了家暴事件,挽救了一个小女孩被虐待!他做的是一件符合人理道德的一件好事!人们不会去深究视频的来源!

为什么有的人都变得麻木不仁?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

人家在自己家里打小孩,你有先知先觉吗?这中间就包含了个人动机!做好事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处于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去窥探别人的隐私,顺带牵出了虐童事件,做了一件救小女孩于水火的好事!好事归好事,非法盗用资料,窥探别人隐私触犯了法律也是不能以功代过的!

为什么有的人都变得麻木不仁?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

所以,对于当事人王华礼来说,众人的赞扬和法律的惩戒都是应该领受的!这充分显示了法制社会是褒贬分明的社会!同时告戒人们:阳光下的美好不能掩盖黑暗中的丑陋!

为什么有的人都变得麻木不仁?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