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有“永不沉没”的美誉 。然而不幸的是,在它的处女航中,泰坦尼克号便遭厄运——它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途经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以及爱尔兰科夫,驶向美国纽约。

你觉得《泰坦尼克号》好在哪?

你觉得《泰坦尼克号》好在哪?

剧中

你觉得《泰坦尼克号》好在哪?

灾难和爱情结合在一起,总是特别容易撼动我们柔软的心,而当时隔几年后,我再看这场灾难中燃点出来的爱情,依旧会眼睛忽闪泪花。或许会有许多人觉得,这不过是一场老掉牙的爱情故事,而其实当中牵扯出来的远比爱情更多:亲情,友情,人性,坚韧,本能,道德,责任,求生的意志…十一年前的那时,18亿的票房,轰动全球的赞誉,几乎无人不晓的名字,连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收视率依旧至今未被超越,这一切让这部电影成为了电影史上空前甚至有可能是绝后的神话。

电影好在这部经典电影

运用当时高超的电脑制作技术,制作出来的泰坦尼克号模型,再现了那个时代的伟大奇迹,也彰显了工业革命的巨大力量,而电影中展现的泰坦尼克号残骸,很多都是实景拍摄,这其实也是导演卡梅隆的私心,他本来就很喜欢探险!

让人流泪的一幕,也就是杰克在冰冷的海水中慢慢失去生命时候的眼神我也认为堪称经典。

那必须是5·12汶川大地震,今天是汶川大地震十二周年,让我们先为逝者默哀。

你觉得《泰坦尼克号》好在哪?

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当时我正在上初中),根据我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 达到了里氏8.0Ms、矩震级达8.3Mw,地震烈度达到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你觉得《泰坦尼克号》好在哪?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你觉得《泰坦尼克号》好在哪?

美国自1776年7月4日独立建国以来长期执行孤立主义的既定国策——所谓孤立主义就是在国际纠纷中严格保持中立,避免介入除自卫战争外的一切国际争端。美国为什么要执行这样的既定国策呢?首先美国的地理区位为美国之行孤立主义政策提供了客观条件:美国东临大西洋,西滨太平洋,远离其他大陆。有天然的地缘屏障保护的美国具备执行孤立主义的先天条件。然而地理区位只是为美国提供了执行鼓励政策的先天条件,可美国选择这种基本国策的主观动机是什么呢?这主要还是受制于实力不足——在美国独立之初仅仅只是由大西洋沿岸十三个前英属殖民地组成的联邦,身处英国、法国、西班牙的殖民地包围之中,后来通过吞并佛罗里达、收购路易斯安那、侵占墨西哥领土、购买阿拉斯加、入侵夏威夷等一系列扩张行动才发展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滨太平洋,几乎占据半个北美大陆的大国。直到1898年美国军队不足3万人,这一数据甚至低于保加利亚这样的弹丸小国。与此同时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如果过度介入到国际纠纷中极有可能导致国内来自不同国家的族裔因效忠自己的母国而陷入分裂,索性以中立之名坐山观虎斗——趁其他国家大打出手之际出后武器物资、提供贷款大发战争横财,等战局明朗后再摘取胜利果实最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你觉得《泰坦尼克号》好在哪?

你觉得《泰坦尼克号》好在哪?

然而美国的孤立主义并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孤立,而是基于两个基本前提:第一个基本前提是孤立主义只适用于美洲之外的国际纠纷,但在美洲美国之行的则是门罗主义。所谓门罗主义是因1823年美国第5任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会的演说而得名——在这次演说中门罗提出“我们对欧洲国家将其制度扩张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所以企图都视为对我们的和平与安全的危害。我们不曾也不会干涉任何欧洲国家的现存殖民地或属地,但对那些已宣布独立并在维护其独立,而我们基于伟大动机和公正原则承认其独立的国家,任何欧洲国家为压迫它们或以任何其它形式控制它们命运而进行的任何干涉,我们不能不视为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门罗主义承诺美国不干涉欧洲各国的现存殖民地事务(包括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但与此同时要求欧洲各国不得再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活动或干涉已独立的美洲国家事务,这其实是美国将美洲视为自家后院的宣言。而孤立主义的第二个基本前提则是:孤立主义只是不介入国际政治军事纠纷,但在经济领域美国要求列强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必须在列强的殖民地享有平等的经济权益。也就是说欧洲列强在世界各地打架、划分势力范围的行为美国统统不管,但不能影响到美国人到处做生意。美国要求欧洲列强在其殖民地实行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政策,在公海实行航行自由的政策。孤立主义这两大底线原则意味着任何试图在美洲拓展势力范围或是试图控制国际贸易航线的行为都会被美国视为挑衅行为。

你觉得《泰坦尼克号》好在哪?

你觉得《泰坦尼克号》好在哪?

除了孤立主义本身这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之外,随着美国国力的日益发展美国对孤立主义开始进行调整: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美国已是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疆域面积900多万的庞大国家,人口也已发展到9800万。早在189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就已是世界第一,到190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已达到1330万吨,这大约是英、德两国的总和。1900年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中已超越原来的世界工厂大英帝国,跃居世界第一。13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是英国10亿美元的13倍多,包括俄国在内的所以欧洲国家的国民收入总和只比美国多4美元,而人均377美元的收入也远高于英国的244美元。军队人数也已增长到100000人并打败了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获得了古巴和菲律宾等殖民地。美国海军也已发展成为仅次于英、德的世界第三海军。应该说这时的美国已不满足于仅仅扮演美洲老大的角色,美国正积极希望介入世界事务。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恰恰为美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战争初期交战双方海量的、高价的军需订单塞满了美国商人的腰包,这使美国得以大发战争横财。1914年8月法国把大批黄金运到美国摩根公司的保险柜里,以此换来1亿美元的贷款。1915年10月摩根又贷给英、法两国5亿美元,供应俄国的贷款和军需也有4.7亿多。与此同时美国对来自同盟国方面的交易也是来者不拒,然而由于英国掌握着海上优势,这就使同盟国方面的对外贸易处于被封锁的状态。正是英国的海上优势使美国的中立贸易实际上变成了协约国的输血管道,不用说德国对此是极为痛恨的。

1915年2月4日德国海军部开启无限制潜艇战——对通往敌国港口的中立国船只不加警告直接击沉,这就妨碍到了美国同欧洲的贸易。1915年3月28日美国邮轮“法拉巴号”被击沉,导致一名美国人死亡。五周后英国大型客轮“卢西塔尼亚号”在南爱尔兰海域被击沉,造成包括128名美国人在内的一千余人死亡。这次造成重大平民伤亡的事件在美国引起了舆论上的轩然大波。然而此说恰逢1916年美国大选在即,而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连任竞选口号就是“他让我们远离战争”,威尔逊试图通过在不介入战争的前提下延续贸易,从而争取在战争贸易中获益最大的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的选票。然而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并没就此收敛:1916年3月24日德国潜艇在英吉利海峡击沉了法国客轮“沙塞克斯号”,这导致包括4名美国人在内的80名乘客重伤或溺亡。相比“卢西塔尼亚号”事件而言:这次事件并不算严重,然而这对已恶化的美德关系无异于火上浇油。事实上除了无限制潜艇战造成的影响之外,此时的美国出于经济利益也更偏袒协约国一方:1916年美国的贸易顺差由4.3亿多美元增至20余亿美元,也就是说增加了3.7倍左右。飞来的战争横财使美国得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这一时期美国的工农业生产迅速完成了产业升级,尤其是军工领域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美国在世界金融格局中也日益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一举由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然而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由于英国的海上优势使美国的对外贸易和贷款更多是与协约国展开的,而美国输出到德国的资本仅占美国输出资本总额的2%,这意味着如果协约国战败将导致美国的巨额投资将化为乌有,而早就将美英贸易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德国一旦取胜无疑将成为美国的一大威胁。

威尔逊政府出于连任的目的没立即对德宣战,但仍通过外交手段迫使德国宣布停止不经警告即对未加抵抗的商船予以击沉的无限制潜艇战。然而随着占据的变化德国于1917年2月1日再次重启无限制潜艇战。对此德国方面也考虑到了可能引起美国参战的风险,但德国决策层分析认为:即使美国参战也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才能组建足够的部队并运到欧洲,况且在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封锁之下能不能运到欧洲还是另一回事,德国决策层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完全能在美国介入战争之前赢得胜利。就在德国宣布重启无限制潜艇战两天之后威尔逊政府宣布与德国断交,但仍没对德宣战,直到这时威尔逊政府仍试图通过政治途径解决问题。然而在1917年2月底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威尔逊政府的态度:威尔逊政府收到驻英大使佩奇提供的一封密电,在这封密电之中附有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1月19日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绝密电报。在齐默尔曼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电报中写道:“我们拟于2月1日开始无限制潜艇战,与此同时我们将竭力使美国保持中立。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点,则拟同墨西哥在下属基础上建立联盟:协同作战、缔结和约、慷慨的财政援助,我方默认墨西哥收复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失地,细节由你们安排,我们料想会同美国开战。阁下应立即秘密转告墨西哥总统并请他主动邀请日本参战并调节日本和我们的关系。请转告总统无限制潜艇战将迫使英国在数月内媾和。接电请复——齐默尔曼”。美国曾通过美墨战争夺取了墨西哥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国的德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等州均得自墨西哥。在齐默尔曼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电报中竟公然表态支持墨西哥收复历史上被美国占据的土地,这是美国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同时电报中还提出请墨西哥出面协调与日本的关系,从而开辟针对美国的太平洋战场,可以说这封电报直接促使美国政府下定了开战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