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的复国计就是诈降计。姜维在投降钟会后,利用钟会对他的信任,也利用钟会的野心,企图利用钟会先除掉邓艾,然后第二步再除掉钟会,最终让刘禅复位,让蜀汉复国。
这个计划开始进行的很顺利,钟会抓住邓艾独断专行的短处,诬告邓艾,把他父子抓起来槛车送往洛阳,吞并了邓艾的军队。但计划进行到第二步出现了意外情况。曹魏的将领不愿意造反,钟会便把他们骗到府中关起来。与姜维合计,准备尽杀他们,发给蜀军甲杖。谁知道消息走漏,曹军杀进府邸,救出将领们。以监军卫瓘为首,杀了钟会和姜维。
姜维的诈降计的基础是在钟会的野心上的。但他并不知道,钟会由于没有家眷做人质,而且平时为人处世过于暴露,已经引起曹魏君臣的疑忌。但是为了伐蜀的成功,司马昭暂时用他,同时也对他有着提防之心。
据《晋书景帝文帝纪》记载:初,会之伐蜀也,西曹属邵悌言于帝曰:“钟会难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众人皆言不可,唯会与吾意同。灭蜀之后,中国将士,人自思归,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卒如所量。
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司马昭在钟会出师的时候,就已经对钟会可能谋反做出了预判。他判断蜀军是败军无勇,而魏军是怀土思归,没有人愿意随同钟会造反。因此,钟会的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且,在邓艾被抓的同时,司马昭就亲自带领兵马来到长安,并派兵入蜀,开始在军事上对钟会可能的造反实施预防措施。钟会立刻知道司马昭的心思。在震慑之余,钟会仓促决定造反,不出司马昭的所料,反而被不愿意造反的曹魏兵将杀死,姜维也一同死难。
从这事件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来,姜维的计谋实在低级,而且计划粗陋,难以成功。首先,要造反首先要有兵。钟会是文人出身,手下的兵马不是他亲自带领出来的,根本没有推心置腹的人可以同谋。最后,他的手下去给他的对手传递消息就印证了这一点。而姜维的蜀军,不能尽快武装起来,在关键的时候,没有一支可靠的兵马可供使用,是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既然准备造反,就要赶快计划实施。而钟会姜维二人日夜谋划,却不见实质行动。在造反前,才匆忙和卫瓘商量,卫瓘何许人,监军!他怎么会和你们共同谋反?在这个时候,如果他有一点犹豫,就应该当机立断,立刻编造个理由杀了他。对于下面的军官,该撤换的撤换,该杀头的杀头。可钟会姜维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等死。真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第三,司马昭事先已经对钟会有所防备,对一切都做了比较周密的部署,并亲自带兵坐镇,钟会就算是造反成功也难以长久。
虽然姜维的计策失败了,但是他对蜀汉的忠心天日可表,值得敬佩。
首先,诸葛亮拥有的权利比姜维大的多。诸葛亮由于得到刘备托孤,在刘禅即位后获得了开府的权利,开府的权利就是皇帝将部分皇权下放给丞相府的意思。纵观整个大汉王朝(西汉东汉都算上),获得开府权力的就两位,一位是曹操,一位就是诸葛亮。从中就可想而知诸葛亮在整个蜀汉王朝里所能得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资源是何等的庞大(可以参照曹操在曹魏的地位和权利),大到了刘禅并非特别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但在诸葛亮的坚持下却不得不支持其北伐决定。而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并非三国演义里的六出祁山)实际上获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收益是远远低于其付出的,因此造成了蜀汉的国力随着诸葛亮北伐次数的增多而逐渐下降。但这并未影响诸葛亮在蜀汉政权的实际权利掌握情况,直到诸葛亮去世。
其次,姜维本身的问题。姜维本身是一员战将出身,他虽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意识担任蜀汉大将军,然而他对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驾驭能力还是无法和诸葛亮相比的。加上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耗尽了蜀汉的国力,也使姜维北伐的军事实力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进而更加影响北伐的成功。
再次,刘禅的成长。刘禅是在刘备托孤后将不少的皇权下放给了诸葛亮令其开府,刘禅在伴随着诸葛亮的逐渐老去而逐渐长大,不少蜀汉的大臣都曾称赞刘禅聪明且有能力,这都能从侧面证明刘禅并非是一个人云亦云的糊涂蛋,而且诸葛亮死后刘禅重掌皇权后的人事安排来看,他是一个深谙帝王之术的聪明君主。聪明的君主都是有自己的主意的人,而有主意的人,往往都具有相当的心机,从他把诸葛亮死后权利收回并变相压缩姜维手中的军事力量来看,他也认为蜀汉的北伐是劳民伤财且收益不高的行动,但先主刘备和诸葛亮的北伐意识不能公开反对,因此就出现了给姜维一定的军事实力继续北伐,却并未给予其其他巨大支持的情况出现。
第四,蜀汉内部的矛盾。刘备之前的四川之主刘璋,被四川本地人称为“东州人”(即东部地区来的人),那么在四川本地人眼里,领导层是东州人,那么四川本地人就成了第二等公民,那么这些二等公民就想着办法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出于这个政治目的,张松将刘备引入四川,四川本地人没想到刘备的用人机制是“一等荆州人(刘备自身在荆州带到四川的人),二等东州人,三等四川人”,这就是使得四川本地人的政治地位更低,获得的政治地位和资源更少,也就没有更多的四川本土人才乐意为蜀汉政权效劳了(法政死后最明显)。四川本土人把持着蜀汉人口和税赋的缴纳,更近一步削弱了蜀汉的国力。
第五,曹魏的情况。曹操死后给曹丕留下了一大批能征惯战、善处内政的文武人才,这些文武人才保证了曹魏政权的强大和稳定,也保证了和蜀汉的军事斗争中不落下风(曹魏的大将军曹真实际上四次都是和诸葛亮率领的北伐蜀军打了平手,甚至略占上风)。而且曹魏所占领的地区都是当时中国最富饶、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此相比较蜀汉而言,其在经济、军事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姜维只是曹魏的一员小将,到了蜀汉就能做到大将军,从这点也能看出曹魏人才济济)。更重要的是曹魏的几代君主都并非昏君出身,那么曹魏的强大也就有了延续性。
此消彼长之下,蜀汉败亡是必然结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