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千年不腐是诸多条件综合作用造成的。

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千年不腐?

干燥的环境干燥的环境缺乏水分,微生物细胞最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分,此外其新城代谢也离不开水。干燥的环境使微生物的细胞核内盐分浓度增高或蛋白质变性,导致生命活动降低或死亡。

尸体在干燥的环境中使体液迅速蒸发,脱水干花,抑制了细菌腐化酶解尸体过程,这样尸体才能够保存下来。

有毒物质马王堆汉墓中尸体内砷含量较高,其他墓葬中尸体保存情况较好时也大多有砷含量、铜含量较高的情况。

有人认为砷能延缓尸体腐败过程,铜和铜绿(是铜表面所生成的绿锈,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一直被认为是有毒物质,近年来研究证明,铜和铜绿有杀菌作用。

因此在尸体处理上,一些特定的有毒物质对尸体的防腐、保存有重要作用。

隔绝空气马王堆一号汉墓深16米,尸体用多层丝麻织物紧密包裹,置于一椁四棺内,棺均涂油漆,再在椁室下、上及四周,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再在其上层层填土,夯实封固。木炭厚0.4—0.5米,共约一万多斤,白膏泥厚1—1.5米。木炭是具有许多细孔的无定形碳,吸水防潮性能好。白膏泥的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以及硫、钙、镁、钠、钾等,它粘性强、可塑性好、含水分多、渗透性极低。严密封实的白膏泥层,隔断了内外空气和水分的交流。除墓穴深外,其上还有高20多米的封土,对减少地面上的影响,防止雨水渗入墓室,均起重要作用。这样使椁室与外界完全隔绝,基本构成高标准的恒温(温度精度在±2℃)、恒湿(湿度精度在±5%以内)、缺氧、腐败微生物无法生存的环境,基本上排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各种物质的损毁作用,故墓内多层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来。

陪葬物对氧气的消耗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随葬品中有猪、牛、狗、兔、鸡、鱼等熟肉食品,一笥约四十个鸡蛋,还有梨、枣、梅等水果,都已腐坏得只剩骨头、蛋壳和果核了。

由于墓室密闭不透气,大气中的气体难以进入墓中;又由于腐败细菌是好氧微生物,只有在有氧气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在它们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由于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墓中仅有的氧气越来越少,环境条件越来越不适于腐败微生物生存,因此,新陈代谢受阻,生命活动逐渐减弱,最后被迫停止生命活动,走向死亡。

在好氧微生物生命活动逐渐减弱,墓室中氧气逐渐减少的同时,厌氧微生物趁机繁殖起来。甲烷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纤维素等有机物质产生甲烷、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甲烷细菌最初生长繁殖越来越旺,产生的甲烷(沼气)越来越多,当甲烷及二氧化碳等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又抑制了甲烷细菌,由此甲烷细菌的生命活动逐渐减弱,最后死亡。

这时墓室中的环境,无论是好氧微生物,还是厌氧微生物,都无法生存,一切生命活动停止。至此,墓室中的温度、湿度、气体成分和气压等都达到恒定状态,墓中的尸体和随葬品从此不受任何侵害长眠地下,而得到完好保存。

参考文献:马淑芹《古墓内尸体与随葬品不腐原因的生物学探讨》

我是个法医,就是出非正常死亡现场以及检验尸体的法医,法医病理研究生毕业以来,已经工作了十几个年头了,因为职业的缘故,现实工作中也会遇见干尸,所以这个问题还是我来回答吧。(对法医学感兴趣的朋友,请给个关注,谢谢)

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千年不腐?

古尸如果千年不腐,在法医学上称为保存型尸体,这样尸体包括木乃伊(干尸)、尸腊化尸体、泥炭鞣尸以及一些特殊性古尸(马王堆女尸)等,其实这些千年不腐女尸都是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我在下面一一讲解。

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千年不腐?

一、木乃伊

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千年不腐?

这里包括古埃及木乃伊以及中国的古干尸(小河公主)。

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千年不腐?

古埃及木乃伊的做法堪称复杂,制作过程原先的问答我已经写过,包括取出内脏(包括脑组织但是不包括心脏),尸体的消毒以及脱水,然后整个尸体涂上松脂用亚麻布包裹,这样防止食尸性昆虫叮咬又能迅速脱水形成干尸。

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千年不腐?

中国“小河公主”,是2003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罗布泊小河遗址发现的一具女性干尸,该干尸保存完好,面部笑容甚至清晰可见。第一、罗布泊地处沙漠空气干燥,尸体可以迅速脱水,第二,死者尸体被放在胡杨干掏空的树干中外面用牛皮包裹,牛皮干燥以后给尸体包裹的结实,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干燥环境。其实在沙漠中发现的尸体多数以干尸情况保存下来,跟沙漠高温、干燥、脱水环境密切相关。

二、尸腊化尸体。

工作这么多年,遇见尸蜡化尸体就一具。其实尸腊化尸体形成,是因为尸体在水中或者潮湿的泥土中,皮下及脂肪组织因为皂化或者氢化作用,形成灰白色或者黄白色的物质保存下来。前提条件无论水中还是潮湿泥土中,必须含有很多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跟尸体中的脂肪相互作用形成脂肪酸盐而使尸体保存下来,但是这样的尸体只能看出大致轮廓,面部容貌也是模糊不清,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风干,掉渣”。

第三个、泥炭鞣尸。

这样的尸体一般在酸性土壤或者泥炭沼泽中,因为鞣酸或者腐殖酸的酸性环境中,尸体腐败停止,皮肤逐渐软化,骨骼脱钙,变成体积较小、重量变轻、易弯曲的软尸。但是这样的尸体少之要少,只是在教科书上看过图片。

第四、特殊保存尸体。比如马王堆女尸。

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一具汉代女尸,墓深16米,封土厚4米,葬具是由一椁四套棺组成,墓底填有15厘米厚的白膏泥,椁外有厚1米多和半米多木炭包裹。尸体后经考证为长沙国丞相之妻,葬于公元前168年,尸体尸长154厘米,重34.3公斤,外形完整,全身湿润,半浸于弱酸性棺液之中。尸检时候,头发附着牢固,软组织有弹性,内脏器官保存完好,胸腹臀部双下肢轻度尸蜡化,全身骨骼脱钙。

可以分析死者在死后埋葬以后,尸体发生过腐败,但是因为棺椁密封很严,棺椁中空气逐渐耗尽,腐败停止,加之外面有木炭和白膏泥,慢慢尸体形成一具干尸,后因为地质变化,死者被酸性液体浸泡,出现尸蜡化以及脱钙现象。我想出土的时候也并不像有些刊物说的栩栩如生,而是腐败以后的样子。

当然这样的保存型古尸还有很多,埋葬环境不同、年代不同、棺椁的材质不同,但是都是因为某些原因保存下来。

综上所述,千年不腐古尸各有各的故事,形成的条件各有各的不同。

我是“非著名法医”,,以专业视角解答相关专业问题,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