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旺是陈长兴嫡派子孙,所传承的应该是真正的太极拳陈小旺。

陈小旺的功夫陈小旺,主要是在河南体育馆的那几年,练出来的,日练数十遍,有环境有条件。

偶尔见过陈的练拳视频,眼不随手走,似乎有点缺神,与见过别人的不一样陈小旺。

杨露禅的杨式陈小旺,听说是脱胎于陈长兴传的架子,但现在的杨式,与陈小旺的架子,雷同很少,我见过一种陈式老架,与杨式的相似度高。

今天喝了三两酒陈小旺,抄录老架歌诀,以飨众友,如下:

提顶吊月当心中悬,两膀轻松立自然,按式怀把七星抱,两手推出拉单鞭,抽身叠步望空看,白鹤展翅到云端,搂膝拗步将身下,风摆荷叶闪傍边,上式先用迎面掌,回手变拳打腰间,两手推出望下按,又式二郎来担山。连环掌打英雄面,抽身抱虎去推山,回身斜拉单鞭式,肘底看拳果然鲜,倒捻猴儿望后退,白鹤展翅飞上天,搂膝拗步重下式,青龙出水把身翻,对掌推出连身倒,扭项回头拉单鞭。云手三下高探马,右左指脚望后返,回身进步栽捶打,二起脚法踢破天,倒跌一步连腿跳,转身双手把他拦,迎面一锤用双掌,双手还使虎推山,回身斜拉单鞭式,野马分鬃望外返,单鞭拗步望上进,玉女穿梭紧相连。单鞭重式真可用,云手挥出探马拳,童子骑牛把路寻,金鸡独立分左右,倒捻猴儿又一翻,白鹤展翅把身长,搂膝拗步护下边,回身捶打双飞掌,左右使开肘底拳,云手三下高探马,十字指脚谁敢拦,指月当捶儿打的好,伏身进步七星拳,收身进步胯虎式,转身又使双摆莲,海底捞针学通背,卧弓射虎面向前,怀抱双拳谁能进,太极阴阳妙玄玄。

我又喝了二两酒,十三式论法说端由,如下:

此式拳法用神威,千日功完力自随,ⅩXX捶怀中抱,XXX掌上下飞,XX指地分上下,灵猿XX扣月当随,左右使开XX掌,降龙ⅩXXX棰,伏虎仅用呼吸气,青龙XX栵云飞,云手只在听风道,探马一拳扭头回,ⅩXXX拦腰砍,XX举鼎XX威,怀抱琵琶金刚式,五行四稍不能离,此拳之法非严密,必择其人可传遗,十三总式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癡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弗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曲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相用意窄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彩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遗不向此推求去,枉弗功夫胎叹惜。。。

哎呀,喝酒无正性,说漏嘴了!

(本人洛阳一农民,高中毕业学写文,过路君子行行好,关注点赞不忘恩。)

陈长兴先生不但是陈式太极拳的老祖宗,也是其他四派太极拳的老祖宗,其所写的太极拳十大要论奠定了太极拳的基础!其他四派太极拳都是在陈长兴太极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陈小旺:太极拳宗师陈小旺传承的是不是真正的太极拳?

我们先看看陈长兴先生的太极拳论:

第一论 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要论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於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於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後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尔,急加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後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己然。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工以久练而後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夫而後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於一气矣。

第二论 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第三论 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膀为恨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恨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於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至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第四论 四梢

於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於梢,则实而仍虚?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於五行,无关於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虽乎血以生气;不虽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仁,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於骨而联於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乎!

第五论 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於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於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至於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於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第六论 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台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执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七论 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於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於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论 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至於反身顾後,後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後。而後不觉其为後。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第九论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於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於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於无心,鼓舞出於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後步亦随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於步,灵与不灵亦在於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第十论 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於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还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从以上陈长兴太极拳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内容—————即便你看不懂具体内容,也可以从能够看懂的部分看出来:

一,太极拳完全继承了形意拳的一心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所以,习练不出形意拳的能量蓄发的太极拳,就是假的。

二,第一论理,明确告诉大家,太极拳是习练劲力的,并且劲力来源于脏腑筋骨肌肤皮肉的内外合一。“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於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三,第二论气,告诉了大家太极拳的能量蓄发与形意拳的区别,就是往复回环,即阴阳转换。所以,太极拳的能量蓄发就是在形意拳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中加入阴阳转换而形成一气之循环起落的能量蓄发。

四,第三论三节,明确告诉大家太极拳要三节动,三节动则生成周身屈伸、拧裹、折叠的能量蓄发。即太极拳的外形动作是用于身体外部的能量蓄发的(内部的能量蓄发为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

五,第四论四梢,明确告诉大家太极拳要通过三节之动而力达四梢,力达四梢则手到力到,动无抽扯之形。

而假太极拳则是站着弓马步抽扯着发力。将太极拳无抽扯之形的发力理解为松懈。所以意念和松懈就是假太极拳的代表!

李洛能先生在拳论中明确说明:意,心之所发也。

即内家拳的意是身体对于内里的五行能量蓄发生成的屈伸拧裹折叠的条件反射。而假太极拳将意理解为意念。

六,第五论五脏,明确告诉大家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这个五行能量蓄发就是内家拳内里的功夫。

而假太极拳则把描述五行能量蓄发的心意气精神等词语,囫囵吞枣地理解的荒唐的、反科学的意念。

七,第六论三合,明确告诉大家内里五行能量蓄发要与外形动作的屈伸拧裹折叠合一。一动无有不动。

而假太极拳则站着弓马步抽扯打拳。抽扯之形打拳,其实就是在偷偷摸摸地使用肌肉紧张发力打拳。

八,第七论六进、第八论身法、第九论步法,都在描述太极拳力达四梢而以身法步法的六进进行实战,并非抽扯打拳。

九,第十论刚柔,明确告诉大家,刚劲就是将五行能量发出为劲力,柔劲就是五行能量在体内运而不发。

假太极拳则不懂刚柔,只会松懈。

并且陈长兴拳论中还有用武要言和战斗篇,里面对于太极拳实战的描述,只能用惊天动地来形容。

假太极拳则自称已经将太极拳“与时俱进地发展”到了健身而不能实战的“高度”了。

大家看了陈长兴先生的太极拳论,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懂,但是大家一定能够从看得懂的地方看出来,太极拳是一种追求巨大的能量蓄发和打击力量的功夫吧。里面没有松懈,没有意念,只有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

由于陈小旺先生为太极拳宗师,对太极拳影响巨大,所以如果不破除陈小旺先生散布的意念和松懈的迷信,真正的太极拳将永远振兴不起来!

我现在能够按照陈长兴太极拳论习练出巨大的能量蓄发,但是还习练不出打法,就好像一个力气很大的人但不会打一样。

但是太极拳被谬传了几十年,能把习练方法留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想振兴太极拳,大家就要以陈长兴太极拳论为标准明辨真伪,按照拳论练拳,练出巨大的能量蓄发后,再举办传统武术对抗赛,在对抗赛中练出打法,最后再与格斗术一争高下。

我曾经想在与格斗术的对抗中习练太极拳的打法,但是在实战的电光火石之间是没有学习机会的,就像一个小学生是不能进大学学堂里学习的。

传统武术只能从与练法相适应的低层次对抗赛中习练出打法。

我在主页文章中介绍形意拳、太极拳各位前辈大师的内家拳论,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想学习的,可以来沈阳,我免费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