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问得李晓冰,直接问“李寅飞为什么退出德云社“不就行了呗。
李寅飞就是李鹤元,李鹤元就是李寅飞李晓冰。李寅飞2006年加入德云社,拜郭德纲为师,归入”鹤“字科,艺名”鹤元“,也就是问题中的”李鹤元“。那时李寅飞顶多算是一个相声曲艺爱好者,加入德云社是学习,也是为了能有更多的机会打磨自己的表演。
李寅飞那时与王鹤澜搭档↓
2006年的德云社正火李晓冰,许多人慕名而来拜郭德纲为师,李寅飞的条件在一众学员中并不出色。不少传闻中都讲过,德云社的”总教习“高峰不喜欢李寅飞,认为李的口齿不清晰,不是干相声演员的料。不管怎么说吧,李寅飞当时在德云社并不怎么受重视是一个事实。
时间一晃来到08年、09年李晓冰,这两年德云社经历了”八月风波“,虽然不久又重新挂牌营业,但是前途未卜,主力流失严重,谁也说不好下一步怎么走。这个时候,郭德纲问了李寅飞一句”将来指不指着这个(指相声)吃饭“。本来就是清华毕业的李寅飞回了一句”不指着“就走了。
从德云社退出的李寅飞回到清华读书,一直读到博士,如今以”清华博士“的身份继续从事着他喜爱但并不指着吃饭的相声事业李晓冰。今年参加《相声有新人》,与郭德纲”狭路相逢“,这就是后话了。
其实想想那时的情况也不难理解。接连受到”背叛“的郭德纲那时身心俱创,再加上德云社前途未卜,有了清理门户的想法是正常的,该散的散,该遣的遣,各自安好。而李寅飞长期得不到重视,也希望换一个地方、换一个环境重新开始,都好。
不过也有不少非议,说李寅飞那时是受了曹何二人的唆使,才退出德云社。对于这样的说法你怎么看?留下评论一起聊聊!
【娱乐有理性,八卦有道理。我是八卦有理,如果你喜欢我的答案,赞一个、粉一个再走咯】
《荆钗记》是著名的南戏剧本,南戏是指在北宋末年到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形成的成熟戏剧,时间段为12-14世纪。南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南戏五大传奇剧目,分别是:
《荆钗记》、《刘知远》(又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
这五大传奇戏剧剧目在元明时期由民间艺人传演,剧目比价粗糙,后经过明朝文人的润色而逐渐走向成熟,元朝之时的剧本已经遗失,流传到现在的五大传奇南戏剧目多为明代人完善之后的雕刻印刷本。(荆钗图,荆钗就是用荆木做的头饰,是贫穷人家妇女的头饰,王十鹏和钱玉莲的订婚信物就是荆钗)
《荆钗记》的爱情故事。《荆钗记》描写的朝代时间定义为南宋初年,剧目中的男主人公为王十鹏,女主人公为钱玉莲,因此这一剧目又称作《王十鹏荆钗记》。王十鹏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他是南宋温州人,官至龙图阁学士。剧本中只是借用王十鹏的名字而已,剧目中的情节和真实的王十鹏没有丝毫关系。
详细戏曲《荆钗记》故事情节如下:
南宋时,浙江温州书生王十鹏家境贫寒,他的母亲以荆钗作为聘礼,礼聘了贡员钱流形的女儿钱玉莲为妻,王十鹏入赘到钱家做上门女婿。因聘礼为荆钗,所以该剧目称《荆钗记》,表明王十鹏和钱玉莲的爱情故事。
钱玉莲的母亲嫌弃王十鹏家贫,企图悔婚,将钱玉莲嫁给当地的富豪孙汝权,遭到钱玉莲的抵制,王十鹏和钱玉莲才结了婚。婚后两个人恩爱有加,王十鹏参加科举考试,中了头名状元。当时南宋宰相万俟卨看中了王十鹏,逼迫王十鹏娶自己的女儿为妻,王十鹏拒绝了万俟卨。万俟卨心生不满,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原来准备将王十鹏安排到饶州(江西鄱阳县)饶州签判改为潮阳签判(广东汕头潮阳),签判是京城的官员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附属官员时,这个判官职务称之为“签判”。万俟卨将王十鹏的任命由距离南宋京城较近,改为边远之地,当时的广东潮阳是十分荒凉的。
不仅如此,万俟卨还扣押了任命的诏令,于是王十鹏只得先写信给自己的妻子钱玉莲报喜。不料王十鹏的报喜书信落到了孙汝权手中,孙汝权上下其手,将报喜的书信改成了王十鹏的休书。接到休书之后,钱玉莲的母亲逼迫她嫁给孙汝权,钱玉莲出走,投入瓯江寻死。幸亏福建安抚使钱载救了她,并将她认作义女。(万俟卨雕像,跪在岳飞墓前,南宋初年宰相,也就限定了《荆钗记》的时间是南宋初年)
王十鹏的母亲得知自己的儿媳妇投江之后,于是上京和王十鹏见面,诉说此事。孙汝权想娶钱玉莲,花了不少钱,于是状告钱流形赖婚,希望挽回损失;而钱流形则状告孙汝权逼死了自己的女儿。孙汝权篡改书信一事曝光,伏法认罪。
王十鹏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转任吉安(现在江西吉安)任职,而钱玉莲跟随义父到京城述职,恰好也到了吉安。由于误传王十鹏已经病故,钱玉莲到吉安的玄妙观拜祭自己的丈夫,王十鹏和钱玉莲相逢在玄妙观,破镜重圆。
《荆钗记》如何传承?南戏戏剧的传承在最初阶段有人写出剧本,然后民间艺人根据剧本演绎,这些民间艺术人士依靠演戏生活,到元朝末年形成了五大剧本,也就是所说的南戏五大传奇。长时间的演出,润色更改剧本,这些戏曲剧目也日渐成熟,成为南戏的传统剧目,《荆钗记》得以在民间流传下来,直至现在。(徐渭像,嘉靖万历年间人,对《荆钗记》的考证比较可信)
《荆钗记》的剧本成书于宋元之际,完善于明朝时期。根据嘉靖万历年间的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所著的《南词叙录》记载,《荆钗记》有两大版本,第一种版本是宋元之际的无名氏所做;第二种版本为明朝初年的李景云所做。清代文人有人著述称,《荆钗记》是吴门学究敬仙书会柯丹丘著。至于《荆钗记》的作者还是一笔糊涂账,现在的剧本大都是经过明朝人修改过的剧本。
《荆钗记》的传承实际上就是南戏的传承,一般由民间艺人根据剧本创作演绎,成为民间娱乐的主要戏曲,逢年过节或者有人聘请时就要对外演出,《荆钗记》是比较成熟的剧目,很多演出时成为固定剧目,自然而然就被传承下来了。
南戏又称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