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柳传志女儿。滴滴一下, 马上出发。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打车平台,滴滴从与国际巨头优步双雄争霸,到如今独霸江湖只用了2年不到。滴滴的成功可以说是中国创业者的逆袭,而在这番厮杀过程中为滴滴不断输送能量的人,却是一位女勇士。她就是滴滴出行总裁:柳青。

柳传志女儿:如何评价柳传志的女儿柳青?

柳传志女儿:如何评价柳传志的女儿柳青?

柳青是柳传志的女儿柳传志女儿,作为联想集团的千金,柳青却因为父亲早年定下的一条子女不得在公司任职的规定,而不得不自行谋生。

柳传志女儿:如何评价柳传志的女儿柳青?

1996年柳传志女儿,柳青考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求学于哈佛,再之后入职高盛。高盛的面试是出了名的难,柳青又不是学金融出身。为了准备高盛的面试,她把自己关在宿舍埋头苦习了整整一年的金融知识,终于在18个人的多轮面试中拿下了高盛的通知书。一路走来一帆风顺,柳青因而也被称为从未失败过的女人。进入高盛后,柳青从初级分析员做起,用6年时间,成为了这家百年投行史上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而这其中的辛苦努力,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

柳传志女儿:如何评价柳传志的女儿柳青?

柳传志女儿:如何评价柳传志的女儿柳青?

2014年6月,代表高盛的柳青与滴滴创始人在北京的一家小餐馆里用餐。席间,柳青佯带愠怒地说了一句玩笑话:“不让我投,我就给你打工吧!”。没想到这一句玩笑话,程维还就当真了。36岁,柳青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跳槽。对于女儿的这个决定,父亲柳传志说了这样一句话:是不是真的下定决心,放弃平衡的生活走一条更崎岖的路柳传志女儿?(想好了)以后任何苦都不能叫苦,那是自己选的路。

加入滴滴后,柳青又回到了刚刚加入高盛时的工作状态,每晚加班,周末也经常需要开会柳传志女儿。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公司内部为了能让柳青下班见孩子,让柳青晚上九点下班回家哄娃娃睡觉,然后大家伙11点在她家楼下开会。

正因这样一股拼劲,柳青加在入公司六个月后,就由COO升任总裁,并帮助公司完成了当时非上市公司最大的一笔7亿美元融资,正是这笔关键融资的到来,才让滴滴在与优步的竞争中昂首向上,拔得头筹。

2018年,滴滴继续笃定前行。但有趣的是,互联网那只最著名的土狼王兴,又来兴风作浪了。美团打车以仅抽佣8%的策略强势推出。对于这次背地突袭,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

2017年的胡润百富榜上,许家印,马化腾,马云的财富都超过了2000亿,位列前三名,这个数字足以让很多人仰望。然而我们就这样断定,两马一许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这样合适么?

柳传志女儿:如何评价柳传志的女儿柳青?

柳传志女儿:如何评价柳传志的女儿柳青?

恐怕仅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太公平,在中国,还有许多身价并不高,但却在商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推动意义的人。比如民企脊梁华为的总裁任正非,代表中国制造的海尔的CEO张瑞敏,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这几位企业家的功绩,不比恒大地产的许家印差,亦不会比腾讯阿里逊色多少。

柳传志女儿:如何评价柳传志的女儿柳青?

柳传志女儿:如何评价柳传志的女儿柳青?

2015年02月,70岁的柳传志接受专访,对自己是联想最大股东的传闻作出了正面回应,称自己大概拥有联想集团的股份不到1%。有网友推算,按照柳传志的说法,其个人财富不超过5亿,不过柳传志的女儿柳青和儿子柳林都是事业有成。柳传志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铁军,联想系人才遍及全球,这是大联想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他雄厚人脉的体现。

柳传志女儿:如何评价柳传志的女儿柳青?

柳传志女儿:如何评价柳传志的女儿柳青?

联想和华为作为第一批走出去的企业,在海外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为后来者趟出了一条血路,极大的鼓舞着下一代的创业者。柳传志在任期间,大胆的启用新人,任命有才之士,那批年轻人成为大联想控股和成就了整个中国高科技行业的黄金20年,包括:朱立南,杨元庆、郭为、唐旭东、陈绍鹏,当然还有无法略过的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孙宏斌。

柳传志196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后在中科院工作,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

1988年创建香港联想。1997年北京联想与香港联想合并,柳传志出任联想集团主席。2000年1月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2004年柳传志辞去联想集团董事长职务。

如今的柳传志,和马云交往关系密切,面对外界对湖畔大学的质疑,不断出来发声为其证明。湖畔大学是什么,有人把他比作商人的黄埔军校,未来企业家的摇篮。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不容小觑,恐怕会是全球最具实力的大学,连哈佛耶鲁都得略逊一筹。

希望我们以后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以王健林和许家印的几千亿的财富作为依据,不以腾讯高额的利润和万达遍布全球的地产,而是凭借马云所说的千万微小企业的中国梦,让国产技术走出去的华为大疆,以及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比如数十年如一日在田间地埂之间工作的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