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帮套”本来是东北的一句俗语。原意是赶马车的车老板儿的专用话。马车由驾辕的马为主钟春桃,还有一到三匹不驾辕拉偏套的马,帮着辕马拉车,这几匹马就叫拉帮套的。
“拉帮套”是旧社会对一种特殊人的称呼钟春桃。过去男人是家庭唯一的顶梁柱,如果一个家庭的男人,因重病瘫痪或因某种原因丧失了养家能力,这个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依靠女人是无法生存的。
为了一家人活命钟春桃,女人在争得男人同意后再招一个男人来家代替丈夫干活。就叫找个“拉帮套”的。
选择“拉帮套”的男人条件钟春桃,一般都是光棍汉,身体好,比较诚实的人。被选中拉帮套的男人,只是因为穷娶不起媳妇儿,虽然背后会遭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的,也会愿意去。
拉帮套的男人与这家人可以同吃同住,但只有帮干活,帮拉扯孩子侍候老人的份,没有话语权和财产权钟春桃。一旦这家男人身体复原了,能干活持家了,让他离开就得乖乖走人。
“拉帮套”中的男人和女人日久生情,造成家庭矛盾甚至破裂的事儿也不在少数,确实是一个社会陋习。不但是一种畸形的人性关系,也严重的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但是在那个荒诞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为了生存也是不得己而为之。
图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远没有周星驰电影中那样风光,他一生清贫,为了吃饭画画卖钱,他也没有七个老婆,至于所谓的“唐伯虎点秋香”更是子虚乌有,真实的他只有满腔不得志和“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品质。
唐伯虎曾经参加过乡试,中过解元,本可以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但因为受到了舞弊案的牵连,彻底断送了他入仕的希望。后来他看破了荣华富贵,甘愿过清贫的生活。他在一个名叫“桃花坞”的山坞中搭建了一个草庵,所以称其为桃花庵,自己为桃花庵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桃花,在世俗看来是一个香艳的词,作者却给它了新的含义,借桃花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前四句通篇的桃花,正是刻画了一个隐居山林之中的高雅之士的形象。此外“桃”喻意“逃”,也体现出了作者想要远离世俗的纷争,不愿再去追逐名利。
全篇与桃花相对的就是车马、富贵这些词语了。这些词语代表了作者之前所追逐过的名利。在这里用客观辩证的角度看待了名利与清贫的关系。有了功名利禄并不一定快乐,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品质不被名利场所污浊。殊不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李白也曾经说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世人都以为自己甘愿贫苦是疯癫了,夏虫不可语冰,他们又怎能理解自己呢?
结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与清贫的看法,认为自己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宁愿苦中作乐。正因为诗歌中所表达的乐观正能量,这首诗才会被人所喜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