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华夏民族
大家都知道,祖国地理地势为西北高炎帝的故事、东南低,这里面是很有故事的。
大约在4000多年前炎帝的故事,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生活着许多部落。其中,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和以炎帝为首的部落最为有名。
在炎帝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时炎帝的故事,经常受到九黎族首领蚩尤的侵扰。苦于没有办法,请求黄帝帮助。经过浴血奋战,蚩尤落败南逃,被黄帝擒获并杀之。
黄帝炎帝的故事、炎帝打败蚩尤后,同盟关系破裂,两个部落经过三次艰苦卓绝的战争,黄帝战胜炎帝。炎帝部落的共工与黄帝战争失败,一怒之下用头碰撞不周山,从此天地西北高、东南低。
公元前27世纪左右,黄帝成为黄河中下游部落联盟的大盟主炎帝的故事。他带领人们在地面上建房屋,他妻子嫘祖带领妇女养蚕缫丝,黄帝为创造远古文明,立下汗马功劳。人们便尊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在长期生活和繁衍的过程中,新的民族出现了,即后来发展成为汉族的华夏民族。
炎帝击石生火是神话故事。
炎帝击石生火的故事十分有名。炎帝,上古时期姜氏部落对于其首领的称呼,称呼世袭,共有九代,炎帝在中国许多书籍上都有记载,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史书典籍。炎帝生活在距今约5000年以前,因为相关书籍的记载各不相同,因此无法确定具体时间,也无法确定炎帝是否真实存在。
炎由两个火组成,炎帝也就是善于操纵火焰的人,炎帝这一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他善于用火。炎帝击石生火的故事讲述的就是炎帝发现火,用火的故事。那时还是原始社会,农业很不发达,那时很多人甚至还不会播种和耕作。为了填饱肚子,人们除了采摘野生的果实之外还要在野外狩猎,击杀野生的动物野兽用来填饱肚子。在一次野外击杀动物的时候,炎帝意外的发现了火的存在。当时击杀野生动物并没有非常有利的武器,铁制品还没有出现,更别提茅了。他们那个时候用的是石头磨成的枪,然后用枪投掷出去,击中野生动物从而达到击杀的目的。炎帝在投掷的时候,石头制成的枪正好击打到了石头,枪和石头产生了距离的摩擦,因此产生了火焰。炎帝对此非常感兴趣,经常两手拿着石头相互击打,慢慢的,他开始了解并运用火焰了。因为他对火焰的灵活运用,人们推举他成为首领,他因为用火而成为了炎帝。
炎帝对火焰的发现开创了人类运用火焰的历史,为后来人类的生活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炎帝是传说中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据说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他不望回报,不贪财物,以德义治天下,使得天下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百姓都很爱戴他。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传说中的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故又称轩辕氏;又因建国于有熊,故也称有熊氏。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黄帝统治时间很久,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
炎黄二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
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
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
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
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
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貔、貅、、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
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
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
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
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
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
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
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
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尽管炎黄二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也都是远古时代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但是他们作为华夏民族先祖的象征和中华文明奠基者的化身,还是受到后人的无限尊崇与怀念。因此,在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之外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
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山东曲阜的景灵宫,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济源的王屋山天坛,灵宝荆山的黄帝陵,河北涿鹿的黄帝城、黄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黄帝祠、轩皇台,盐亭的嫘轩宫、嫘祖墓,安徽黄山的黄山轩辕峰,湖南岳阳的轩辕台,浙江缙云的仙都鼎湖峰,甘肃平凉的问道宫,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庙,随州的神农祠,山西高平的神农城、神农井,河南淮阳的神农五谷台,郑州炎黄二帝塑像,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等等。
这些源远流长的传说和名胜古迹,对于增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