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朋友!感谢邀请!我是小小曲儿弦子个人资料,很乐意跟您一起讨论问题!
日本的民族音乐被称为“帮乐”弦子个人资料,传统的民族乐器被称为“帮乐器”或者“和乐器”。这些乐器中最著名的是三味线,尺八,太鼓,十三弦古筝,十七弦琴,萨摩琵琶等。
三味线的原型就是中国的三弦弦子个人资料,在16世纪传入日本。
尺八竖吹乐器弦子个人资料,因其长度为一尺八寸而得名。是日本的传统木管乐器,在中国的唐朝时传入。
隋唐时期弦子个人资料,日本曾经先后18次派人来中国,学习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有很多的日本乐器,都可以找到中国乐器的影子。其间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
粗浅认识,请指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瞧不起黑火药,认为“一硝二磺三木炭”,连农民都可以自制。
其实,平时放烟火的火药,同实战的火药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我国,明代时期大量使用火器。在明末,我国黑火药和西方相差不大,质量比较接近。
可惜,随后清朝200年,中国黑火药发展基本停滞。
相反,西洋各国都在进行激烈的火器战争,火药成为最为重要的东西。
当时火药如果质量好,战争就能够获胜,相反就会失败。
因此,西方各国倾全国之力研究军用黑火药。
长达100多年时间,当然会有丰硕的成果。
资料中这么写:在火药的配比方面,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经过多次实验后,提出了黑色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2KNO3+3C+S—K2↓+N2↑+3CO2↑。据此,理论上硝、硫、碳配比率以74。84%、11。84%、11。32%为最佳火药配方。英国按照这一方程式,配制了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的枪用发射火药,以及组配比率为78%、8%、14%的炮用发射火药。在火药生产如提纯、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等工艺上,英国已进入近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以先进的工业设备,提炼纯度的硝和硫;以蒸汽机带动转鼓式装置,进行药料的粉碎和药料的混合拌和;用水压式机械,将配置的火药放在碾磨上,压成坚固而均匀的颗粒,使火药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实性;使用机械式造粒缸,将火药块制成大小均匀的火药粒;对制成的粒状火药,放在烘干室内,用蒸汽加热器烘干,使之保持良好待发的干燥状态;用石墨制成的摩光机,将药粒的表面磨光,除去气孔,降低吸湿性,以延长火药的贮藏期。这些先进的工艺保证了英军火药的优良品质,虽经过长途海运,到中国以后仍然保持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反,满清黑火药则仍然保持着“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时代,也就是硝、硫、炭配比大体在80%、10%、10%。
然而,因加工的技术粗劣,主要都是小作坊手工完成,配比会有很大差异。比较常见的就是火药的含硝量偏高,导致很容易潮湿。
火药一旦潮湿,就会严重影响性能。
而满清由于常年不打仗,火药都是长期库存,一旦受潮就变得一钱不值。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摧毁占领满清最大的虎门要塞以后,缴获了上万斤的黑火药,都用木桶装载。
然而,英军即便是长途远征,极其需要火药,也将它们全部倒入大海。
英国人是这么说的:火药库是普通式的建筑之一,里面得火药装在木桶或泥罐中,我们全部投之于海。因为虽然中国火药的成分几乎和我们的相同,却是一种粗劣的东西。”
由于满清火药质量低下,导致火炮性能严重减弱,射程变短,精度变差。
在同英军的炮战中,理论上满清的火炮射程并不占劣势,火炮威力(实心弹)威力也不算小,精度也还可以。
然而实战中,主要炮战就是一面倒。
经常是满清火炮发射几百发炮弹,只有1发甚至0发击中敌人。
而英军火炮的命中率要高得多,威力也更大。
甚至,连满清的火绳枪也受到影响。
鸦片战争前,福建提督陈阶平曾经仿造英国火药,精心制作了一批自己的火药。
结果试验时,发现使用英国火药的火绳枪,射程从不到100米,提高到200米以上。
自然,射程远未必能够射的准,却也体现了两国火药方面的巨大差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