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一个“情”字,无数个故事,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总是如此的令人神伤,打动无数的人周香芸。人世间究竟什么是情,情到底是何物?总是这般的叫人生死相许,让世人难忘。
这首一往情深的悲壮感,富有无限的感伤情怀,唯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才有如此痛彻心扉的发问和感悟,这也是作者带给我们的震撼,这首《摸鱼儿•雁丘词》是中国十大经典爱情诗词之一周香芸。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沂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周香芸。
在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十六岁的元好问赶赴并州参加考试,在路上的时候遇到一个专门捕捉大雁的人,这人抓到了两只大雁,一只大雁死去了,另一只大雁挣脱捕网,在低空中盘旋多时,哀鸣不已,不多时从空中撞向地面,死在了那只大雁的身旁周香芸。
深受感动的少年元好问周香芸,花钱买下了两只大雁。然后把它们葬在了汾水旁边,垒起石头作为标记,称为“雁丘”。然后写下了著名的《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暗啼风雨,天地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元好问的这首词上片以发问开头,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振聋发聩,问的人不知道如何回答,犹如奔腾长河,喷涌而出,顿时使人陷入沉思。作者继续勾画烘托气氛,在这种气氛下,继续渲染出一副悲壮的大雁殉情图,塑造出大雁悲壮的爱情赞歌,一步步的带入情感之中,赋予大雁比翼双飞、世间恩爱夫妻的理想色彩。
朋友们,请关注我,耐心阅读、转发、评论,期待你的交流。
宝玉过生日,恰巧宝琴、平儿、岫烟也是这天生日,因此,虽然王夫人不在家,也不曾像往年闹热,但大家还是高高兴兴凑了分子,在芍药栏中红香圃三间小敞厅内,摆下宴席,给宝玉等人祝寿。而且,“正因为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了管束,便任意取乐”,众人猜拳行令,“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紧接着就引出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妙文:“憨湘云醉卧芍药裀。”
这段文字不长,从小丫头笑嬉嬉走来报信,到湘云醒来吃了酽茶,衔了醒酒石,喝了醒酒的酸汤,不过四百余字,但却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有花香,有动,有静,有梦境和诗意的少女春睡图。山石僻处,青板石発上,湘云醉卧花丛。空中弥漫着花香,一群蜂蝶闹攘攘的围着,这里是安祥宁静的花的世界。只有蜜蜂轻轻的嗡嗡声,湘云在梦中“唧唧嘟嘟”的说酒令声,最后是众人吃吃的笑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和湘云的梦。这里是落英缤纷的花的世界,芍药花飞,洒在湘云酒醉的脸上和华美的衣襟上,连掉在地上的扇子,有一半也已埋在落花里,这是一个多么美的境界啊!这是有声的画,诗与画的结合,是一曲《睡美人》,也是一曲《花之圆舞曲》。
美的图画中有美的意境,也有美的性格。醉眠花丛,香梦沉酣的正是也只能是热情爽朗,不拘礼节的史湘云,不是也不可能是林黛玉或薛宝钗。林黛玉只会葬花埋香,吟着伤感的《葬花词》。举止娴雅,品格端方的薛宝钗也不可能像史湘云这么浪漫。只有史湘云,只有吟着“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对菊》)和“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如梦令・柳絮》)这样诗句的史湘云,才有这般豪爽的雅兴。也只有史湘云,才这样洒脱不羁。她是醉了,但不是酩酊大醉,颓然醉倒的。她只是有几分醉意,想纳凉避静,来到花丛;又怀着美好的诗情,用鲛帕包了芍药花瓣为枕,在青板石凳上躺下,不觉悠然入梦。在梦里还念念不忘说酒令,真是憨态可掬“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这酒令也像她的心胸一样的清朗旷达。这梦是史湘云的梦,这意境也是史湘云的意境,曹雪芹不光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的图画,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的性格,美的心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