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重用陈洪嘉靖王朝,是嘉靖皇帝极高明的驭人之术,嘉靖黄帝一生多疑,能让他信任的没有几个人,身边的人也就吕方,黄锦,陈洪,吕方嘉靖黄帝比较信任,办事靠谱,嘉靖皇帝放心。黄锦心地善良,伺候皇帝一心一意,嘉靖皇帝也很满意。当然了,陈洪也能办到,但陈洪有野心,而且野心还很大,所以嘉靖皇帝让他做了东厂提都,明朝的制度规定,同时能兼任秉笔太监。
东厂是干什么工作的,历史爱好者都知道,它的职责就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嘉靖王朝。搜集朝廷文武百官的不法分子,有皇帝陛下给撑腰,所以百官心里都深深的惧怕。东厂的特务满天下,哪怕是你无意中说错一句话,灾难都有可能找上门来。市井小民百姓,提起东厂都闻之色变,被东厂抓进诏狱,只有等到人头落地了。
陈洪主管东厂,它的权利大到无边,所以嘉靖皇帝必须得重用陈洪嘉靖王朝。首先得必须忠心,陈洪事实也够忠心,对嘉靖皇帝绝对忠诚。
第二嘉靖王朝,陈洪够狠,只要嘉靖皇帝让他收拾谁,无论你是多大的官,他都不放在眼里,嘉靖皇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重用陈洪,让他去办自己不愿做的事儿,嘉靖皇帝想做一个好皇帝,却又不想担当恶名。
第三,个人觉得陈洪也不在乎自己的名誉了?能当上东厂提督也不可能留下好名声,嘉靖皇帝对陈洪也算是因材施用嘉靖王朝。知道他能给嘉靖皇帝分忧解难,所以才受到嘉靖皇帝的重用。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播出已经12年了。这么多年过去,后宫剧层出不穷,王妃阿哥们都快被穷举完了,但大明王朝依然只有这一部。看这剧的时候时不时就要去百度一下,否则便听不明白严嵩和沈一石口里的那些典故。
在内忧外患的嘉靖王朝,黎民百姓的疾苦,宫廷权力斗争的凶险都赤裸裸的展现在眼前。到故事的最后,反而对嘉靖帝这个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印象最深刻,一方面他聪明到极致也贪婪到极致,洞察人心、几十年不上朝却能通过权力制衡之术让大明帝国的齿轮继续运转,为满足自己修仙私欲盘剥百姓百官甚至军饷,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帝王,似乎只有在最亲近的吕芳、黄锦和万历小世子面前才会卸下天子的威严开点小玩笑有点烟火气甚至发点傲娇的小脾气。
在海瑞上书痛斥时弊之后,他从怒到惊到悔到为儿孙铺路的心理变化演绎得非常棒,即使心底深知海瑞说得对,却因为自己九五之尊的身份和傲娇脾气不能也不愿光明正大的承认错误。
故事的结尾,嘉靖隆庆和小万历三代皇帝坐在一起,不知怎么的就特别唏嘘感慨,也许是暮霭沉沉的时代终于要翻篇,看到了万历中兴的曙光吧。 整个故事向我们传达的主题就是:以民为贵,体恤民生是治国亘古不变的真理。认真想一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迭似乎只是国号改变的反复轮回,农民起义建立政权——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太平盛世——民生困苦国家动荡,然后又重复。又突然有点庆幸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完美但至少比封建和奴隶社会时期好太多太多。
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视剧,胡宗宪、沈一石、杨金水、严嵩、张居正、海瑞甚至是我不太喜欢的海母等等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让人印象深刻,我也好久没有认认真真的花这么多时间、不快进的看完一部电视剧了,可以算是陪我度过了一段人生低谷,谢谢它。
朕的孙儿,也不愿意认朕了!
这是嘉靖皇帝回顾自己一生之后的真情流露。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其实他是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的很失败,居然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那么此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那就是海瑞的案子。海瑞是一位大清官,可是他却给嘉靖上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中直言不讳地抨击嘉靖,搞得谁也没有面子。
嘉靖索性就把海瑞给关押了,甚至要杀掉海瑞。可是海瑞的性格实在是刚直不阿,为此嘉靖是伤透了脑筋。
海瑞是大明朝的一把神剑,唯有德者方能执之。当初张居正说海瑞是大明朝的国之利器,嘉靖对此不以为然,因为嘉靖认为,海瑞是大明朝的一把神剑,这把神剑不光可以斩杀奸臣,还可以警告帝王。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人才呢?可就是这样的人才,在嘉靖晚年,居然直言不讳地咒骂嘉靖,很多嘉靖不愿提起的往事,到了海瑞这儿却全都被他给翻了出来。
嘉靖心里当然不爽,就把他弄进了大牢。可是嘉靖并不想伤害海瑞,他希望海瑞能够认个错,为此抛出了萝卜和大棒的把戏。
所谓萝卜,首先嘉靖承认海瑞的功绩,认可他是个大清官。只要海瑞能够认错,那么嘉靖就可以给海瑞加官进爵。所谓大棒,如果海瑞你一直不肯认错,那么好了,不光你本人会遭殃,就连你的朋友也会因为你而受到牵连。此后嘉靖又抛出了长江黄河的论调,长江指的就是海瑞这样的好官,指的也是天下百姓这一方,是清澈的。而黄河指的是严嵩、严世蕃这样的贪官,水是浑浊的。黄河泛滥了,嘉靖要治理,所以他杀了严世蕃,赶走了严嵩。可长江泛滥了,他还是要治理,什么杨廷和、夏言等人,嘉靖也要把他弄下台。
由此可见面对海瑞这件事,嘉靖还是不能放任自流的。他是一座山,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裕王、自己的孙子朱翊钧也能够成为一座山。
嘉靖的教育,裕王未必能够明白,而朱翊钧又太小了。什么是清流?清流就好像是长江一样,既可以灌溉两岸的庄稼,同时也可能淹没两岸的庄稼。也就是说他们既能够养活百姓,也可能害了百姓。
同样的道理,清流和贪官一样具有危害性,因为他们也有泛滥的一天。长江泛滥了嘉靖也必须要想办法治理才对,这才是为君之道。
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可是裕王明白么?并不明白。裕王一味地重用张居正、高拱这帮所谓的清流,已经逐渐失去了治理清流的能力。
年幼的朱翊钧就更加不可能明白了,朱翊钧的岁数太小,就算嘉靖把一切真相都告诉朱翊钧,朱翊钧也没法子明白。所以嘉靖只能寄希望于裕王了。
当时张居正等人在朝中如日中天,失去严嵩和严世蕃的压迫,他们的实力已经足以和皇帝相抗衡,这是嘉靖不愿看到的。
总有一天,国库一空如洗,百姓也一贫如洗,再不改制,便要改朝换代了!
他活着的时候,可以制得住这帮人,可是等到他死了以后呢?裕王一定会对这帮人言听计从,这就失去了为君之道。
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
裕王身体不好,如果英年早逝,那么年幼的朱翊钧,就有可能提前登基。这么一来的话,朱翊钧可就完全成为了清流们手里的傀儡了。
嘉靖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他希望朱翊钧早点明白为君之道。所以欺骗朱翊钧,也就是在给朱翊钧上课而已。
这是嘉靖对自己一生的忏悔。就连嘉靖的孙儿都不认他了,这是嘉靖回顾自己的一生,对自己做出的最后总结。其实事情跟朱翊钧没有关系,一切都是嘉靖自己在唱独角戏。
嘉靖是个无敌聪明的人,他这辈子把群臣玩弄于股掌之中,目的就是为了维持自己皇权的至高无上。从皇帝的角度来说,他这么做一点错都没有,反而值得借鉴。
可是从天下来看,这么做却不对。因为嘉靖将太多的精力花在了权衡臣子身上,权谋之术玩的贼溜,可是与此同时,就忽略了治理国家。
皇帝不为民着想,成天就想着自己的利益,总是玩弄自己的权谋之术。他的聪明用的地方,只有利于他个人,却不利于天下。
这么一来他算是一个好皇帝么?当然不算。你可以说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皇帝,但是绝不能说嘉靖是个好皇帝。
嘉靖到了晚年,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海瑞身上,他切实地看到了自己的缺陷,即使不愿意在外人面前承认,可是他在面对自己的孙儿时,也不得不表露了出来。
嘉靖的意思是,他做了一辈子皇帝,虽然对得起自己,把自己捧得高高在上,可是完全对不起天下百姓,一定会遭到后世的唾弃。
他心里对自己这皇帝,那是失望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一辈子已经这么过去了,这个道理如果他早点想明白该有多好?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儿孙成为一个一心为天下的好皇帝么?还是不想,他希望他的儿孙跟他一样,善于用人,却不被人所束缚。
总结:嘉靖知道错,却不希望儿孙改错。嘉靖的错,是对天下百姓而言,可嘉靖的对,是对自己而言。所以说嘉靖即使知道了错误,可他是既得利益者,他也不会去改错。
那么他会让裕王和朱翊钧改错么?当然也不会。他希望裕王和万历都能成为他这样的皇帝,只对自己好,至于天下黎民,他不愿多管。
张居正的言论已经严重触碰到了皇权的底线,海瑞的固执也直接抨击了皇权。明知道他们是对的,可嘉靖依旧不可能原谅他们俩。
他不希望裕王被张居正、海瑞这样的人所左右,更不希望万历将来被张居正、海瑞这样的人所挟持。
参考资料:《大明王朝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