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虎父无犬子什么意思,我是芜羡。个人认为,虎父无犬子这种说法,更适合古时候,因为那时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的,而那时候的父亲也都积极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当中去。可今天,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有人说,成功的教育是“虎父无犬子”,而失败的教育则是“母强子弱”虎父无犬子什么意思。古时有许多的虎父无犬子,而现代则更多是母强子弱。因为古时的父亲花更多的时间教育子女,而今天则更多的是母亲在花时间教育子女。虎父无犬子指的是出色的父亲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三国演义》中就有提到这个说法。又比喻,强将手下无弱兵,名师出高徒,有其父必有其子等等。
这种说法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家庭教育虎父无犬子什么意思,父母教育,而更重要是父亲的教育。古时是虎父无犬子,可现代更多的是不孝子,败家子。因为父亲都忙着赚钱,顾着事业,创业,守业,根本没有花时间花心思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来。以前常说,父亲养子,子养子。但今时今日,有许多的父亲不仅养子,还得帮子养子。身边不少例子就是这样,从小被娇养着,长大成家了依然靠父辈支持着生活开支,照顾自己的子女等,自己却忧哉忧哉,该玩游戏玩游戏,没有上进心,没有责任心。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用正史说三国虎父无犬子什么意思。
三国志对于刘禅的评价十分中肯虎父无犬子什么意思: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刘禅如果任用贤能的丞相,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居住,要是遇到阉人和小人就变成一个昏君。陈寿作为史学大家,尽管后来很多人批评他,但是他这句话评价的十分确切,刘禅确实是这样的人。
刘禅本人没有《三国演义》所说那么昏庸,在别人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刘备在取得益州,曾经两次向外部发动了大规模的征战,一次是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汉中之战,另一次就是和东吴当时的夷陵之战,但是都把诸葛亮和刘禅留在了成都,由此诸葛亮和刘禅有过很多接触。诸葛亮盛赞刘禅,以诸葛亮的为人不可能撒谎。
刘备留给儿子刘禅的遗诏说道:
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这句话说诸葛亮说刘禅智慧和度量十分大,比诸葛亮自己的期望还高。刘备心里十分高兴,认为儿子如此出色,他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另一件则是诸葛亮在《与杜徽书》说的:
朝廷今年始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诸葛亮认为刘禅爱惜人才,礼贤下士,是一个好的君主。
而且刘禅在蜀汉统治四十二年,在前期任用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四人为相期间,蜀汉的政治相对平静,尤其是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全体参加北伐战争,虽然当时的北伐战争导致蜀汉凋敝,但是人人奋战,并没有多少人看的出来如何反对北伐。而且蜀汉在此期间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官员内斗相互厮杀的情景,比如曹魏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一动手就是灭三族,残酷镇压曹爽和曹爽的同党。再比如孙吴孙峻发动政变灭诸葛恪三族,诛杀重臣。蜀汉在后主时期相比较而言十分平静的。
刘禅虽然不昏庸,但是只是平庸之人刘禅但是在后期独自理政时期,他自己的弱点很快就暴露出来了,那就是重用宦官黄皓:
刘禅的弟弟刘永因为刘禅让黄皓干政曾经劝谏刘禅,但是黄皓很快在后主面前诋毁刘永,从此不再见刘永,刘永十余年不得朝见后主。
朝廷重臣尚书令陈祗和大将军阎宇都与黄皓勾连,他一直想废掉姜维的兵权,这直接导致姜维最后只敢跑到沓中屯田,不敢回到成都。
尚书吏部郎罗宪因为不攀附黄皓就被黄皓贬到巴东当太守。
郤正因为不被黄皓讨厌,所以得以周旋三十年,终生不过六百石的官职。
黄皓的干政的危害究竟对于蜀汉政权究竟到了什么地步呢?到了蜀汉的最后关头,姜维察觉到曹魏的司马昭有大动作,建议后主派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别前去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是后主听信黄皓之言,居然不听,导致后来曹魏大举进攻,后主才派人前去但是已经晚了,大军未到,北地已经被侵占,大军只好和姜维汇合前往剑阁御敌。而邓艾却从阴平杀入,大败诸葛瞻,最后刘禅投降。可以说黄皓在这次行动中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而后主一味的宠信黄皓。
刘禅的主动投降也是平庸之举。当时姜维于剑阁抵御曹魏十万大军,曹魏军队久攻不下。邓艾的军队在穿越阴平道时,本身就是疲惫之师,加之又与诸葛瞻血战,在诸葛瞻的血斗中,邓艾派其子邓忠攻打诸葛瞻的右翼,司马师纂攻其左翼。结果邓忠、师纂失利,居然攻打不下来,导致邓艾扬言要把两人斩首,两人猛攻才得以攻下诸葛瞻。邓艾还未到达成都,刘禅的降书就已经送达。当时东方还有巴东的罗宪军队,南方有南中的霍弋军队,蜀汉并不是到了最后关头,但是后主居然听信谯周之言直接投降,使得全局崩坏。谯周得以封为列侯。
最后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乐不思蜀”,很多人多说刘禅会演戏,我做一个对比或许就可以更好的看清楚刘禅,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曾经在晋武帝面前几次出言不逊,比如司马炎派人把孙皓以及投降的吴人带来相见。孙皓上大殿向晋武帝叩头。晋武帝对孙说:“朕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孙皓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再比如孙皓挖苦司马家弑君的丑事,一次当年弑杀曹髦的贾充看不惯孙皓对于晋武帝出言不逊,于是对孙皓说:“听说阁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剥人面皮,这是什么样的刑罚?”孙皓说:“有做为臣子却弑杀他的国君以及奸险狡诈不忠的人,就对他用这种刑罚。”这是在讽刺贾充杀害高贵乡公曹髦,贾充听后,沉默不语。孙皓如此大胆的讽刺晋武帝和朝臣。但是孙皓却是自然死亡,活的很好。太康五年(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四十二岁,葬在洛阳的北邙山。
结语
后主终究不是刘备那样的枭雄,刘备一生百折不挠,从来不肯屈居人下。但是刘禅不一样,毕竟一生都很顺利,他这个人没有刘备这种磨难的洗礼。但是刘禅不是一个残暴之人,也没有什么重大的罪恶,他只是一个庸常之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