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李泰成,李世民这个太子选的相当不错,李治21岁登基。在位34年。李治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没有之一),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雄才伟略睿智不凡。在李治在位期间,大唐无论在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他的巅峰。灭高句丽,平定西突厥,灭百济,唐朝版图达到极盛,铲除关陇门阀的势力。高宗永徽之治不亚于贞观和开元。

李泰成: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但李治这个太子来的却是有点天上掉馅饼,白得的。李治在李世民登基第二年出生。是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里最小的一个,对这小儿子李世民根本最初根本没有考虑当太子的意图,当时的太子是长子李承乾,备胎是魏王李泰。一次李世民问李治:《孝经》中讲的是什么李泰成?”李治道:“孝道最为重要,小时候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李世民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就是好臣子。可见李世民根本没有考虑李治当太子。

李泰成: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但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相互争斗李泰成,一直于到最后李承乾谋反,让李世民伤透了心。在李承乾与魏王李泰鹬蚌相争的时候,李治就是渔翁得利了。李治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成为唯一的候选人了,李治不战而胜不争而得,李世民与长孙无忌都认为李治懦弱。所以李世民不放心,想立吴王李恪。但长孙无忌觉得李治好控制。竭力让李治为君。以至于李世民责骂长孙无忌:你反对李恪是因为他不是你外甥吗(是气话)。长孙无忌却是说:晋王仁孝,必能保陛下子孙安全。但长孙无忌做梦都想不到,就是这个仁孝的李治,最终害的自己家败族灭。

李泰成: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李治的仁孝是外表李泰成,但里面有着一颗冷酷的心,他冷眼旁观与自己一母同胞的两个哥哥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太子之位,因为他知道,只要两个哥哥在,他永远都没有机会,二人只有都完蛋他才有机会,所以他才袖手旁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懦弱的人会与庶母私通,一个懦弱的人会登基以后,彻底铲除对自己有拥立之功关陇门阀头领,自己的亲舅舅长孙家族彻底铲除。别人是霸气侧漏凶名在外。李治则是无声处定乾坤内敛低调,外表人畜无害,里面却是大老虎。敢娶自己庶母的人,抛开道德与否不谈,敢这么干的人绝非懦弱。

李泰成: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最后就是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李泰成,李世民的继承人只能从这仨人中产生,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既倒,也只能立李治。再就是关陇唯一认可的也是李治,李世民也立他人也坐不住。天时地利人和李治都占了。除他别无人选。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是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表面上是因为吴王李恪不是嫡子并且李世民已经立李治为太子不能朝令夕改,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李世民选择太子,选的不止是太子这个人,更是这个人背后的政治势力。与其说他是要把江山交给晋王李治,还不如说他是要让支持李治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继续自己的统治思路。而吴王李恪没有办法得到他们的支持。

李泰成: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吴王李恪)

李泰成: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李泰成: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李泰成: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说吴王李恪之前,先要说清楚魏王李泰为什么没当上太子。李世民在位时,太子李承乾与第四子(长孙皇后第二子)魏王李泰相争。因为李承乾行事荒唐,虐待老师,喜好模仿突厥习俗,还宠幸男宠;而李泰甚得父亲欢心,仿效李世民设十八学士,也招揽读书人研修典籍,故而李世民心中二人份量此消彼长。最后逼得李承乾密谋发动叛乱,事情败露,太子不得不废。可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宰相,也是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以及魏征、马周去世之后李世民最信任的谏官褚遂良却表态支持更“仁义”的皇九子(长孙皇后第三子)晋王李治。最后李泰还出言威胁李治,让李世民明白了如果李泰成为太子,恐怕李承乾和李治都不能有好下场。李世民最终含泪立李治为太子,并且在其拜谢时说了“汝舅立汝”。

(长孙无忌)

这是个值得玩味的细节。为什么李世民说是“汝舅”,也就是长孙无忌立了李治呢?也就是说,李世民对李治是不满意的,只是因为长孙无忌的缘故才让他当了太子。李泰、李治同为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为什么他厚此薄彼?因为李泰身边已经有一个“魏王党”存在了。这些人多是功臣后人,包括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杜如晦之弟杜楚客等。如果李泰做了太子,今后即位,这些人必然上位,自己只能回家养老了。而李治从小就没给当成继承人培养,李世民对他的评价是“当为贤臣”。这样的皇子没人支持,如果扶他做太子,今后自己还不是随便操控吗?

而李世民本人呢?也看不惯房遗爱等人仰仗父兄余荫,一个个飞鹰走马,纨绔子弟。如果自己百年之后这些人把持朝政,那还了得?江山不是必然被败光吗?所以,看见长孙无忌支持李治,虽然也明白他的心思,但毕竟这是自己最信任的小舅子,也是和自己最合拍的“搭档”,认为只有长孙无忌才能保证他的“贞观之治”延续下去。所以,最终选择了李治做太子。

(吴王李恪)

然后就看吴王李恪了。李治做太子后,李世民对他一百个不满意。毕竟这孩子太懦弱了,文才武艺也没一个拿的出手的。于是李世民又动了换太子的心,他看中了第三子(非长孙皇后所生)吴王李恪。李恪据说是最像李世民的,文武双全,他不仅像李泰那样文才出众,而且精于骑射,英武非凡,比李治不知强多少。但是,长孙无忌反对。

李世民怒了,斥责长孙无忌,是不是因为他不是你亲外甥你就反对?长孙无忌的理由也是相当堂而皇之:第一,李恪是庶出,李治是嫡出,废嫡立庶于礼不合;第二,刚刚立李治为太子,李治又没有过错,皇命岂能朝令夕改?太子岂能说废就废?李世民也无话可说。就这样,李恪与太子之位擦肩而过。

实际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不了长孙无忌的真实想法,无外乎就是两点:一来李恪确实不是自己的亲外甥,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凭什么帮你?二来李恪文韬武略,年纪又比李治大,一旦上位怎么可能任由自己摆布?所以,长孙无忌当然坚持不让李世民换太子。因为理由确实充分,李世民只能默认。

自此,长孙无忌与李恪就算结了仇,二人在朝堂水火不容。但长孙无忌毕竟掌握了李治,等到李世民驾崩,李恪没了靠山,长孙无忌也就一直虎视眈眈准备去掉这个眼中钉。正巧,房遗爱的妻子高阳公主因为不满意丈夫不能继承公公房玄龄的梁国公爵位,一直对房遗爱的长兄房遗直不满,就诬告其非礼自己。长孙无忌看到机会来了,亲自主审,用各种屈打成招的方法把一个普通的诬告非礼案做成谋反大案,牵扯出一群朝中权贵,皇亲国戚,基本都是长孙无忌的政敌,作为李治在世最年长的兄长,高居一品的李恪当然首当其冲。就这样,李恪被冤杀。不过“天道好轮回”,此后李治不满一直被舅舅控制,借废后一事发难,武则天帮助李治扶持了一群官员,最终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长孙无忌也惨遭横死。这当然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