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他替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说过很多关于花木兰的故事。不过花木兰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却是个谜,因为关于她的姓氏花木兰结局、籍贯等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也有人怀疑花木兰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但其实这也并不影响后人学习花木兰的精神,而且也有不少人相信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也很关心花木兰最后的结局到底是什么。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花木兰”最早出现于《木兰辞》中花木兰结局。花木兰的父亲花狐是一位北魏的军人,他对女儿要求十分严格。在木兰小时候,父亲就教她练习武术,学习骑马。在空暇时间,花木兰经常研读父亲留下的兵书,从不觉得无聊。
北魏太武帝年间,在皇帝与大臣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较为稳定花木兰结局。但北方的柔然族却想搞事情,经常在南下挑起争端。经过一番商议后,朝廷决定出兵征讨,并下令每家必须出一名男子上战场。
花木兰得知消息后,做出一个伟大的选择花木兰结局。父亲年纪较大,弟弟年龄较小,花木兰决定替父出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我国古代,士兵出征能活着回来的少之又少花木兰结局。但花木兰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凭借自己的能力,屡获战功。而战功的背后,花木兰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呢?
花木兰是女扮男装替父充军,她每天都要将士在一起生活,必定会有很多生活上的不便。通过买骏马和买鞍鞯,我们可以推断出,花木兰应该不是等级最低的步兵,而是待遇不错的骑兵。所以,花木兰会有一定的私人空间,不必和士兵挤在一起。但花木兰必须要克服,不能受伤、不能洗澡、不能生病等问题,因为上述三点,非常容易暴露她女子身份。
征战沙场12年,花木兰便隐藏身份12年。再次回到朝廷后,被赏赐很多金银珠宝,而花木兰却表示自己只想回到故乡,陪在父母身边。皇帝看花木兰态度坚决,也不好强行挽留,便放弃回乡。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也就是说,花木兰回到家后,脱去厚重的战袍,换上女装。同营的士兵看到女装的花木兰,内心应该是惊诧的,同行数年之久,他们竟没发现花木兰是女子。
如果事情按正常逻辑发展,花木兰会成为人妻,安安稳稳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根据《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花木兰的结局却让人感到惋惜。
花木兰是女儿身的消息,很快传到皇帝耳朵里。此时,皇帝动了歪心思,他想将花木兰纳入后宫。“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入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
这段记载的大概意思是:花木兰得知皇帝想将自己纳入后宫时,竟以实际行动表示不愿意,她选择下下策——自尽。
很多读者并不相信《商丘县志·列女》的记载,认为这件事情不可能发生。但在封建社会时期,皇帝之命不可违,稍有不慎,便会牵连家人。当皇帝得知花木兰自尽后,他忍不住露出悲痛的之情,将其追赠为将军。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是关于古代民族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最早的记载是北宋郭茂倩(宋神宗年间)所编的《乐府诗集》中的《木兰诗》。
花木兰目前来说,真实性不详,不能说是完全虚构,对于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只是从《木兰辞》这首诗歌中找到的线索,但这只是民间的故事,而且她的姓氏到现在也还没有得到确凿的消息,替父从军这件事也不过是从诗词中发现的。历史中共有四位叫木兰的故事传说:
一是清《木兰奇女传》朱木兰,14岁起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沙场13载屡建奇功,唐太宗封她为武昭将军、武昭公主,赐姓李。
二是清《三十二兰室诗钞》记载有魏木兰,为抵抗南侵匈奴,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死沙场,被追谥孝烈。
三是《新唐书》、《全唐诗》记载任木兰,散尽家财,组织部队,女扮男装,跃马横戈,率军一举打败强大的叛军。
四是明《韩木兰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十二岁女扮男装改名韩天保,投奔红巾军,13年军旅生涯,战功卓著。她的家乡四川阆中建有木兰庙、木兰寺等来纪念她。
《商丘县志》记载:木兰为商丘人花木兰是鲜卑人,本名穆兰,花姓为後人所加。其父被列入编户,年代应为北魏征楼兰时期,穆兰参军后的职务为函使,由于需要递送函件而奔波,故不必与其他男性同吃住,成功瞒过身分。
从以上故事来说,花木兰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虽然在正史之中并没有记载,原因如下: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唐代)、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均建有祭祀木兰的庙宇,而中国古代为名人立庙,都是有真实存在的人物的,且多地有遗迹、铭文等存在,因此可以说明,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花木兰到底是什么年代、哪个地方的人?
从虞城县的木兰祠来看,花木兰至少是唐代或者之前的人。《木兰诗》中写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两句中可以看出,当时花木兰是受到“可汗”的征召参军的,而且那一次战争是在“天子”的领导下进行的;“天子”是中原王朝皇帝的尊称,所以花木兰所处的年代应该是中原朝廷能够掌控或者至少能够指挥北方游牧民族的朝代;另外“可汗”是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突厥等,区别于之前汉代是的“单于”是对首领的新称呼,因此花木兰的年代应该在南北朝到唐朝之间,而且花木兰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女子。
另外,《木兰诗》开篇中的“机杼”,买东西的东、西、南、北四市说明花木兰所处之地人口众多、市井繁盛,而且汉化程度比较深;“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又说明花木兰家离黄河很近,因此花木兰很可能处在隋朝时期,突厥启民可汗所属的领地之内,而且很大可能是在胜州城,在现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东端、蒙晋陕三省交界处的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一带,尚有遗址存在,胜州城是隋文帝时击败突厥后设置的。
综合考虑,花木兰很可能是隋朝时,启民可汗所属的突厥部落女子。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时,启民可汗征兵帮助助隋炀帝讨伐契丹,花木兰代父从军,而在平定契丹后,紧接着又跟随炀帝去征伐高丽,直到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高丽投降才班师回朝,这也符合《木兰诗》中“壮士十年归”的说法。
到底花木兰存在不存在不重要,重要都是她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和爱国之心值得我们传颂弘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