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悟空君的邀请冯积岐。
首先,肯定地说,题主的这种说法是确实存在的冯积岐。例如陕西岐山籍作家冯积岐,从1983年开始在《延河》杂志上发表处女作《续绳》以来,截止目前已在《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等全国几十种文学杂志上,发表中短篇小说200多篇,散文500多篇,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而写作长篇小说是后来的事)。陕西的另一位著名作家王汶石,一生只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其余一生留传下来的200多万字作品,基本都是短篇,连中篇都很少。而陕西的其它几位著名作家,柳青,杜鹏程,路遥等,从遗留下来的作品看,中短篇的很少,有的几乎没有。一出手便是大手笔,长篇。例如柳青的《种谷記》,《铜墙铁壁》,《创业史》一,二部;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冯积岐?
农夫认为,一个作家创作作品,决定自已写什么?怎么写?走那一条路?都是自已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而决定地,而无其它另外原因冯积岐。比如自已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写作能力等。在这一点上笔者是不同意题主说法的,並非是某些作家只擅长短篇或长篇。农夫认为,能写长篇的作家,就能写短篇,而能写短篇的不一定能写出长篇。因为短篇和长篇相比较而言,后者难度要大得多。没有一定的创作水平及丰富的生活阅历,是驾驭不了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作家都是先从短篇起步,练笔。日积月累,等有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及创作能力后,才尝试长篇创作的。例如贾平凹,陈忠实及已经故去的陕西礼泉籍作家邹志安,红柯等,都是如此。
以上只是农夫自己的浅显看法,一家之言,如有不同见解,可在评论区不吝赐教,农夫将翘首以待冯积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