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少年的你》,首先点赞曾国祥导演的才气和用心少年的你结局是啥。作为“拉长版的曾志伟”,他不但继承了父亲的表演才能,执导电影的水平也可圈可点。剧组还很有人情味,在片尾特别鸣谢名单上,打出了卢凯彤的名字,并为已故的她加了方框。
早在2001年,曾国祥出演电影《幽灵情书》出道少年的你结局是啥。2010年,其执导贺岁电影《恋人絮语》,并凭该片获得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提名。2016年,其凭借电影《七月与安生》获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其执导的《少年的你》上映两日来,口碑良好、票房爆火少年的你结局是啥。他太会把握节奏了,从第一个镜头就抓住了观众的心,影片用偏文艺写实的手法、在萦绕整片的高考事件背景下,抓住校园欺凌这个核心问题把少年无能为力的抗争具象化,并延伸出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以及成年人责任等社会热点话题。
然后向了不起的幕后功臣致敬少年的你结局是啥!《少年的你》主题曲是林俊杰演唱的《我们很好》,由岑宁儿演唱的片尾曲创作者是已故香港女星卢凯彤。而本片摄影师余靜萍,是卢凯彤生前亲密的爱人,那饱满浓郁的影像质感出自她手。
接下来,才是对《少年的你》这部影片题材内容的感受:1少年的你结局是啥、形成少年心中“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没本事被欺负的人,另一种是有本事的坏人”的观念根源是什么?
2、校园欺凌发生后,警察找校长,校长找班主任,班主任找学生家长,这到底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少年会对警方失望?成年人有更好的参与和解决方式吗?为什么非要等到出了命案、无法挽回时才谈论校园欺凌的危害呢?
3、现实题材影视化,可以帮助大家了解生活真相和事件发生原因。《少年的你》预计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那些曾经有施暴倾向的少年,停手还来得及。不要等到警察局录口供时,才说出自己并不知道那样做是会死人的。
4、临近结尾阳光照在两个少年脸上,紧接着一个高架桥俯拍的视角、两辆警车载着陈念和小北开往不同的方向了。喜欢一个人,就要给她最好的结局。承担了各自所作所为后果后、少年走向了人生岔路。四年刑期与大学四年反差真大,在与世界的无奈抗争中,两个少年是赢了,还是都输了?留白给观众。
最后是对演员演技感触,《少年的你》打破了大众对于流量明星演戏的认知。顶级流量明星都在不惜自毁偶像形象,苦练演技,或寸头或丑哭,那其他流量明星更不能懈怠了。影片中探监接近一分钟的哭戏,易烊千玺(饰小北)和周冬雨(饰陈念)脸上表现出了痛苦、理解和释然的自然渐进过程。用眼睛就演绎出小混混与优等生从两个世界的人逐步走到一起的过程,小北起初对陈念讲话时尾音轻浮有痞子气息,偶尔对视眼神飘忽,后来他看陈念的眼睛是有神的、有爱的,这种渐进式表现出两人关系的一步步亲密。两人无台词对视时,笑中带泪,契合影片底蕴。
《少年的你》场景转换和剧情递进很不错。几个镜头衔接,就呈现出充满压抑和无奈并还有一丝希望的高三生活,同时大胆真实地把校园欺凌撕开口子给观众看,将小北扛下来一切恶果的付出和勇气、陈念的害怕与渴望一步步铺陈到观众心里。
《少年的你》,看完后感觉自己135分钟内重回少年、来到高三教室和校园里遛达了一大圈,心绪澎湃。
一部好电影,一部探讨社会疼痛的好电影,不仅值得青少年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去思考,更值得每一成年人去去看去思考,无论你是老师、家长、法律工作者,都值得去看去思考,而最应该去看的,就是父母。因为校园暴力不仅仅和学院相关,更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或者说校园暴力其实是家庭暴力的外延,每一个学生其实都无法置身事外,只不过是远近多少的问题,这在两个主要施暴者身上(魏莱和罗婷)体现的特别明显。
作为父母的我觉得,这部电影,建议为人父母都去看看,跟着剧中人物的情绪起伏,试着去理解孩子们的情绪,理解孩子的处境,理解他们的挣扎和不安。不要让孩子活成一座孤岛,遇到事情只能自己默默地一个人扛。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其严重性不得不引起高度警惕。一方面校园欺凌的法律规范空白,导致惩处机制缺乏震慑力;另一方面预防、干预、救济机制不到位,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现实中,有的家长要么过于严苛、要么过于放任;有的学校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价值观引导;有的老师把欺凌行为视作孩子间“过分的玩笑”,重视不够;还有不少影视作品和网络平台充斥着暴力因素,这些都是校园欺凌和暴力滋生的土壤。
讲真,电影反映了太多社会侧切面。但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家庭教育的困境。原生家庭,真的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摧毁一个孩子。所以,我更希望为人父母的家长们,去认真看看和消化这部电影。别让你的孩子成为倔强的“小北”,也别让你的子活成孤独的“陈念”,更别让你的孩子沦为暴戾的“魏莱”。惟愿,每一个少年,都能被温柔善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