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之所以引起误会,主要是违背了我们所熟知的常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按字面意思,如果大家都足不出户,反而知道的更多,对事情看得更清楚。矛盾啊其弥雅!究竟是老子错了,还是我们的解读错了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看原文其弥雅: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其弥雅。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首先,从语法结构上分析,前后文有如下对应关系:
不出于户其弥雅,以知天下<-->不行而知
不窥于牖其弥雅,以知天道<-->不见而明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弗为而成
可见“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是从“无为而成”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明白了这一点,再看这句话,你就会发现,“其出弥远”是外在表现形式,“其知弥少”才是内在根源,因而,这句话不应解读为“走得越远,知道的反而越少”,而应解读为“一个人活动范围越大,即有为之举越多,说明他对“道”了解的越少”。
其次,老子并不反对“行万里路”!老子怕世人误会,紧接着本章,老子又说道:『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何解?老子告诫世人,要分清自己的身份,只有“闻道者”,即统治者(王侯士大夫),才做“减法”——日损,以至于无为;对于“为学者”,即潜在管理者,还要做“加法”——日益,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总之,《老子》是一本伟大的书,每字每句都充满着智慧,它的初衷是给管理者充电的,而不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的。如果搞不清楚这一点,断章取义,不但没有用武之地,反而会失去前进的锐气!
回答题主提问,谢邀!
小草自强独自研,百花争菲悄无言。
嫩绿芊芊心雅娴,菊黄灿灿面笑颜。
待到春芳皆谢艳,絮舞风吹花满天。
寻梦执着走九天,蓄势播绿月复年。
这是蒲公英的一生,不断的寻梦,凭借着弱小的身躯,隐藏在野草丛中,不与百花争艳,不和大树争长短,一生只是默默的抗争着。
趁着春暖未到便匆匆破土而出,几片匍匐在地的嫩叶极力地簇拥着高昂着头一一那是黄灿灿怒放的花朵,在葱绿的地毯上格外的醒目、耀眼,还没有极力展现那朵花的美,便匆匆地变成飘荡的伞开始新的征程。
带着希望开始追梦,飘过高山,飘过绿水,寻找新的大陆,寻找寄托梦想,实现梦想的旅途。不羡红花不慕绿茵,寻找播种绿色的温床。
阳春白雪为什么会曲高贺寡?
问题中的曲高贺寡应该是
曲高和寡。
要想了解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原因,必须了解“阳春白雪”的涵义。
《阳春白雪》是春秋时楚国歌曲名,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因为高深难懂,能和唱的人很少。后多用来比喻高雅的或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与“下里巴人”相对。
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原文如下: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才华横溢,是继屈原之后鹤立鸡群之人。他又不肯俯仰流俗,常对时弊、世态发表批评意见,因此同僚嫉妒,非议他,以至楚王也对他进行了责问。宋玉回答说: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意思是:乐曲的格调越高,能和唱的人就越少。
面对楚王的责问,宋玉没有正面为自己申辩,而是分别以音乐、动物、圣人为喻,委婉地回答君王的问难。这一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是宋玉讲的第一个比喻。
宋玉说,楚人擅楚曲,一人唱曲,有很多人跟着唱和。唱和者的多寡,则因歌曲的雅俗不同而不同。唱通俗歌曲《下里》、《巴人》时,应和的人达数千;唱雅曲《阳春》、《白雪》时,应和的人只有数十而已。曲的格调愈高,应和者愈少,其错不在“曲高”,而只能怪应和者缺乏欣赏能力。所以,“和寡”其实反映了曲调的高雅,难为俗人所理解。
宋玉的回答看似无一字为自己辩护,但是,又字字在为自己辩护。而且,他不仅为自己辩护了,还以“阳春白雪”自喻,间接地标榜自己志趣高雅,卓尔不群,并将诽谤者比作“下里巴人”。
欣赏高雅的艺术作品,必须有相应的欣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其中蕴涵的艺术之美。伯牙摔琴酬知己。苏轼悲叹“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通城二中 黎文
二0二0年元月二十七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