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穆遗书》藏在临安大内武穆遗书,细思便知,这是一定要藏的地方。
《武穆遗书》是岳飞将军著,是领兵打仗的兵书和一些武功秘籍武穆遗书。想当年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也真正做到了保家卫国,虽被奸佞秦桧所害,但岳飞的初心是不会改的,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兵书能让后辈所得,从而继续保卫宋朝,因此必然要把《武穆遗书》放在临安大内。
这样武穆遗书,得到此书的后人,可以尽量确保是自己国家的人,而不是被他国所得,来进攻自己的国家。
这个细节也看出了岳飞一心保卫自己国家的决心武穆遗书,精忠报国,矢志不渝!
目前可考的《武穆遗书》并不是金庸杜撰的兵法武穆遗书,而是形意拳的武学,全名《武穆遗书——九要论》。这本书主要是介绍了形意拳法的核心理论。即:一贯,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身,九步。
最早的《武穆遗书》出现在1911年,当时的形意拳名家李剑秋在其《形意拳术》里公布,后来也有不少形意拳著作披露过《武穆遗书》的内容。
1911年这个时间,远远早于1957年金庸在小说《射雕英雄传》里面杜撰出来的《武穆遗书》。
明末清初时,山西有位叫姬际可的倚山先生,字龙峰,在序言里讲他得到的《武穆遗书》是岳飞创作。
年代久远,已经不可考,但是心意拳和形意拳源于姬际可化枪为拳,却是不争的事实,姬际可不仅传下了拳法,还有枪法和剑法,更有内功功法。
这本《武穆遗书》,又被称为《武穆遗书——九要论》,主要是介绍了形意拳法的核心理论。即:一贯,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身,九步。
一要论说的是一贯,探讨的是整劲功夫。
一要论认为:“从来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也。”“从上至足底,内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明白拳理过后,经过长期修习拳法,往往能够以弱克强,不是因为弱者的神功,而是较弱的一方以全身的整劲攻克强的一方的散乱之力,起到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用。
但整劲绝非嘴炮所为,因为这不是吹出来的,是炼出来的,更是敢于实战之人。图中的李存义先生生命不止,战斗不熄,一直打到七十多岁。
二要论说的是阴阳二气,探讨的是呼吸的问题。
二要论认为“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
形意拳作为内家拳法,非常重视呼吸与行拳的配合中,并把呼吸与阴阳对应,映射出了道家的阴阳理念。
只有练好了呼吸,进而练好了内劲,才会打出霸道的刚劲。尚云祥先生擅长丹田呼吸,一生更是以“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刚劲傲视群雄。
三要论说的是“三节”,探讨的是人体的三节问题。
三要论认为:“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数,何分为叁,叁节云者,上、中、下焉。”三节理念非常重要,形意拳认为 “三节不明,全身是空”,“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
四要论说的是 “四梢”。探讨的是人体的四梢问题。
人体有四梢,四梢分为血稍者,发也;肉之稍,舌也;骨稍者,齿也;筋稍者,指甲也。
认为拳劲要达梢节,拳法才有杀伤力,即“捶以内而发外,气由身而达稍,故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诸稍,则实而仍虚。”
练拳时,只有把四梢好,才能气足,才能出好功夫。
五要论说的是“五行”,探讨的是人体的五脏问题。
五要论认为“今夫拳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
因此,形意拳通过修炼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来锻炼肺、肾、肝、心、脾五脏。
由于五脏又代表了金水木火土五行,所以练拳时要非常谨慎,应当用五行相生的顺序来练习,即按照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的顺序来练习,这样不仅提高功夫,还能很好地养生。
图为民国中央国术馆第一次国考状元朱国福。
如果用相克的顺序来练习,就不能有效地调和五脏,达不到养生的目的。
六要论说的是“六合”,探讨的是形意拳的内三合与外三合。
六要论认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
讲求拳法的“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所以形意拳全称叫形意六合拳。
图为抗战时期朱国福练习劈刺
当然,还有七要论的“七进”,八要论的“八身”,九要论的“九步”,都是形意拳的核心理论。
千万注意了,《武穆遗书——九要论》只是核心理论,并非拳谱!!!
形意拳爱好者们,千万不要盲目练习,如果光看理论,没有师父在身边悉心指点,练出来的身法和要领可能似是而非,最后反倒练坏身体。
初学者应当慎之又慎,寻找明师指点,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修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