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举两个例子吧,亲身见证的。例子一:我读的本科院校非常一般,大多数的同学都是考进去后,不能说浑浑噩噩,但的确似乎就是大学就是终点的感觉,觉得终于高考完了。大多数的父母也是出学费生活费,对于孩子读书读完的将来,是提供不了指导的,就是孩子自由发挥呗。但是有一个同学不是钟世藩!真得不是。
这个娃从小被安排学习的技能很多钟世藩,学习习惯也好,人生目标也被父母引导的很清晰。他来我们学校,纯粹是因为高考紧张发挥失常。
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偶尔逃课钟世藩,混社团,各种轻轻松松闹腾。他从大一开始就准备考研,考名校的研究生,后来真得一路名校研究生,博士毕业后在国内一梯队的艺术院校当老师去了。他爸妈,学历本身就很高,从小并没有强迫孩子,但是真得很会引导,以及让孩子自己发掘自己想干嘛,然后给他出谋划策要如何实现他自己的理想。当时,我们其他同学的爸妈,是完全没有这种学识和格局的。孩子的人生差距,这肯定也是一部分因素。
案例二,关于两个文盲老太太,也是和读书有关钟世藩。我奶奶和我外婆都是文盲,自己名字都不会写那种。
但是我外婆坚持读书改变命运,一直和家里孩子强调,只要你们考得上,砸锅卖铁卖血,咱们也上学钟世藩!所以我妈那边的亲戚们,总体是往上走的,可能对比人家日子普普通通,但是总体是越来越好了。而且,一直到我们这代,下一代都很看重读书上学。
我奶奶是那种坚持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享乐的主。一直到我爸那代,她亲生的孩子,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初中[黑线]。家里有过多次能翻身改变大命运的机会,通通因为没文化接不住,或者她的私心就失之交臂了。至今我爸那几个兄弟姐妹,包括下一代文化程度都依旧很差。除了我和我哥,其他孩子的最高学历是高中,还有几个初中毕业证都没拿到。日子过得如何,只能说是弱鸡。
8月3日,当钟南山院士得知自己被提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时,他说了一句话:“把这个奖让给别人吧。”,这话从其弟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张挪富处得到了印证,因为张副院长就在钟老身边,为亲耳所听。
钟老一句话,很快被媒体给报道并纷纷转发,对于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钟老高尚的人格情操,在荣誉面前他首先想到的是别人,他不属于那种贪图功名之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钟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庄严的誓言。
钟老最初被全国人所熟悉,还是在2003年SARS时期,那时他已经67岁,本该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时,竟然来到疫情最严重的广东参与一线抗疫,也正是他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控方案被采纳,才使中国用很短的时间就控制住了疫情。同样,在2020年这次新冠疫情中,已经83岁的钟老又冲在疫情的第一线,这位老兵冒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生命危险再次和李兰娟院士等专家一起,与全国人民一起扛起共同抗疫的大旗。钟老为中国人民所做一切,皆是鞠躬尽瘁,自然能证明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的人格品质经历住了时间的考验。
钟老出身医学世家,他的父亲钟世藩也是著名的医生,在三四十年代就曾任中央医院的院长,在父亲的深刻影响之下,钟老一心扑在我国的医学事业上,他有20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和30多年的医学教育和研究经验。钟老这一生获得过很多荣誉,在荣誉面前他一直保持谦逊的姿态,就拿这次被提名成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时,他仍然想着别人。如他的战友李兰娟院士,我想这种情感是率真的,质朴的,绝对是发自内心的。
谢邀!华佗、李时珍和钟南山可以说都是我国医学领域的杰出人才,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研究的领域不同、医疗服务的受众不同,所以他们之间也不好进行具体比较。
华佗、李时珍是我国古代民间的名医,他们的功绩在于治病救人,能够妙手回春,针对的是一些具体的病人;同时,他们对中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钟南山是现代科学家,特别是作为病毒学的专家,他的工作更具有宏观性,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这次疫情袭来的时候,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病魔的恐惧,让我们在面对不断攀升的疫情数字和各种网络传言时,把目光集中到了钟南山院士的身上。正是钟南山等科学家对疫情的科学预判,成为抗疫工作总体把控的权威依据,同时,也对人民群众的心理预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钟南山可以说成了疫情中人们的精神依赖和靠山。所以,他的身影、他的言行始终倍受关切,也一直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这位84岁的老人不知疲倦地奋战在抗疫战场上,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他成了人民心中的抗疫英雄。
这次疫情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崇尚科学、致力科研才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也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追求,成为我们民族的灵魂。科学家理应受到国家的厚待、人民的敬仰和社会的追捧。 钟南山也会像华陀、李时珍那样,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