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王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有两个军事奇才功不可没,那就是白起和王翦。白起作为中国历史上消灭敌人数量最多的统率,战功自然比同时期的王翦更高。可是为何白起在最后竟落得个被逼自杀的下场,而王翦却能安享晚年野王结局?一句话总结原因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白起是武行出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官职一度达到秦朝的武安君野王结局。但是通过以下这件事后,他的命运被定格。当时是秦昭襄王执政时期,秦王派遣白起去攻打赵国邯郸,可是白起从实际情况考虑后,认为此时不适合向邯郸出兵讨伐,所以谎称自己身体有恙,拒绝了此事。
于是秦王又另寻其人野王结局,结果战败,且伤亡惨重。正当秦王因此事恼怒之际,白起心直口快的埋怨秦王,因为不听自己的劝解,酿成大祸之事。秦王随即让白起出兵援助,白起却使性子,迟迟不肯前往,可是在白起拖延的期间,秦军接连失利。此时的白起还未意识到君王的怒意,认为只有战败才能让秦王明白自己的决策失误。可是人家毕竟是帝王,哪怕是错了,也不会将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从帝王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他白起不听圣命造成的后果,所以等到白起慢慢悠悠带兵启程时,秦王的忍耐已到达了极限,于是下令让白起立刻自刎。白起就因为缺乏谋略,性子太直,作了秦王泄愤的替罪羊,死在了行军途中。
而同样的事情也让王翦遇到了野王结局。秦楚之战,同样因为战略失误,秦军节节败退,秦王希望王翦出兵援助,王翦立刻带兵出发。同时为了向秦王表明自己的衷心,请求秦王赐其土地,意思就是说,我带60万大军不会造反,只是想战后告老还乡,打消了秦王的后顾之忧。秦统一六国后,他为了自保就辞官隐舍,最终得以善终。
秦王政一扫六合,虎视天下,用短短十年时间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野王结局。而《战国策 魏策四》中却有着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就是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面对强权喊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唐雎此时不像一个使者,而更像一位剑客。故事中的安陵也因为唐雎的勇敢而得以保存。这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浪漫的故事,也仅仅是一个故事罢了。
毕竟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撰而成,并非为了修史,而是收集当时文稿,实际上对于材料文学价值更为偏重。故事中唐雎的年龄、秦法中侍者不得佩剑等漏洞早被后世史家所质疑。
所以真实情况可能是公元225年,秦将王贲率大军出关中,连下楚国十余城,随后回军北上突袭魏都大梁,魏军凭城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倒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假投诚,魏国灭亡,秦在魏国设立砀郡。作为魏国属国的安陵也随之被纳入郡县制的管理。
即使当时没有被灭,很有可能也是因为没有必要。在战国后期秦国兼并攻伐共确实有一个诸侯国没有被灭,那就是卫国。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卫国实在是太过弱小,战国时就只剩下了濮阳城这个弹丸之地了。公元前242年,秦国置东郡,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迫迁往野王,卫也就名存实亡了。但是不断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沦亡。如果安陵没在灭国战时消亡,也会跟卫国一个命运。
发布评论